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重磅公布 推动世界近视眼研究实现划时代飞跃
秋临三亚海之滨,眼科英贤聚若星;全球智慧汇于此,前沿新知共赏听。
2024年9月23日至28日,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主办的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International Myopia Conference,简称“IMC”)在中国长沙、三亚两地隆重举行。
9月25日,作为大会主会场,IMC在三亚盛大开幕。来自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全球近视眼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中国近视眼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齐聚于此,共同交流和分享近视眼领域的新理念与研究成果。
今年恰逢 IMC成立60周年,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会议期间特举办了IMC 60周年颁奖典礼。其中由国际独立专家遴选委员会特别选出的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重磅公布,推动世界近视眼研究实现划时代的飞跃。
IMC三亚主会场盛大启幕
超50国500余学者共襄近视眼研究前沿盛举
大会现场,来自全球知名高等学府如都柏林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科技大学、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休斯顿大学、穆尔西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奥克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宾根大学、华盛顿大学、慶應義塾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卡迪夫大学、纽卡斯尔大学以及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以及北京同仁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等中国知名高校与医疗机构,以及Meta公司、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等国内外组织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近视防控前沿课题。
“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见证了理解近视是什么、近视如何发展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防控近视方面的重大进展。对于所有这些进步,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表达我最深切的感激之情,正是你们,共同促成了这一切。”第19届IMC执行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蓝卫忠教授致辞。
“这次盛会不仅汇聚了全球近视领域的医生和学者,还是一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展示近视防控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见解和新成就。希望通过大会,我们能够进一步推动近视防控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9届IMC联合主席、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坚教授致辞。
“此次IMC规模空前,衷心祝愿此次大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并为近视防控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贡献力量,一起推动近视眼研究发展。”第15届IMC主席、教育部近视诊疗与防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瞿佳教授致辞。
“今年是IMC成立60周年,大会将回顾过去60年的学术成就,并评选出近视眼领域的十大科学发现,以鞭策年轻一代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近视眼的发病机理和防控手段。同时,我们期望携手青年力量,共同为近视防控事业注入新活力,以促进全球经验共享和知识传播。”第19届IMC大会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所长杨智宽教授说道。
11个自由演讲、9大主题论坛、80余个学术演讲
聚焦全球近视眼领域前沿研究
此次大会围绕“全球近视眼探讨”“近视眼风险因素”“近视眼遗传学研究”“近视眼动物和实验模型”等多个大议题,精心设置了11个自由演讲专场、9个特邀主题论坛,总共包含80多个学术演讲以及400多篇海报展示。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近视眼列为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各国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对于近视眼的研究热情愈加高涨。
在“应对流行性疾病的公共卫生策略”专题论坛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研究学院Ian Morgan教授分享了《应对近视大流行的公共卫生策略》,报告提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限制课外辅导班的时长以及减少儿童早期教育压力是控制近视流行的三大公共卫生策略。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ang-mei Saw教授分享了《三管齐下应对近视防控》:首先,进行初级预防、早期干预,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处工作,预防早发性近视;其次,进行二级预防,识别高度近视高风险儿童,制定合理的近视防控方案,延缓儿童从低度近视发展为高度近视的进程;最后,进行三级预防,筛查病理性近视,对于病理性近视的并发症进行临床干预。
在全球近视问题的探讨环节,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视觉与眼科研究中心Satish Kumar Gupta教授带来了《近视患病率的地区差异:印度农村和城市学龄儿童群体的调查研究》的演讲,通过对印度特伦加纳邦1586名农村学龄儿童和2675名城市学龄儿童进行近视患病率研究,研究结果显示8-17岁的印度儿童近视发病率约为17%,城市的发病率是农村的3.5倍,私立学校的发病率是公立学校的2倍,表明城市化水平、学习负荷、户外活动、近距离工作以及室内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印度次大陆近视患病率上升。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视光与视觉科学学院Wanyu Xu 教授带来了《基于2001年至2023年全国驾照数据,新西兰近视患病率20年来保持稳定》的研究报告。研究基于2001-2023年国家驾照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新西兰的近视发病率较为稳定,这得益于较多的户外运动、较低的人口密度以及较少的学习时间。
在“高科技在近视与视觉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主题下,科技巨头Meta公司(原为Facebook公司)Aaron Nicholls带来《一种用于量化视觉体验和近视研究的新设备及资助计划》,介绍了一种新型研究设备,该设备“取经”自爱尔“云夹”的近视眼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旨在量化视觉体验和研究近视问题。这种设备集成了光谱、亮度、运动和多点距离传感器,设计为全天佩戴,注重隐私保护,无摄像头和麦克风,且无无线连接。此外,他们宣布了一项100万美元的研究资助计划,鼓励全球研究人员发表研究成果,共同创建一个开放的“黄金数据集”,以探索视觉体验与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教授带来了《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近视预防》的报告,该研究旨在利用大数据分析确定导致近视的关键环境因素,并开发智能筛查和预测模型,以预防和控制儿童近视。研究结果表明,学校绿地与其形态因素与学校近视患病率的2年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项工作为改变临床实践、卫生政策制定和针对学龄儿童近视实际控制的精确个体化干预提供了证据。
爱尔数字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戴伟伟博士进行了《利用数字技术加快近视个性化防控》的相关分享。他介绍了爱尔眼科在近视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涵盖可穿戴设备近视预防、智能软硬件诊断、大数据近视预测、AI角膜塑形镜验配等应用。通过大数据和先进影像技术,爱尔开发了针对近视多种阶段、多种模态下的诊断、预测、及干预模型,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应用可穿戴设备云夹设备及近视防控离焦镜片等技术提升了个性化近视管理的效果。报告探讨了近视防控中的挑战与未来方向,包括医疗领域大数据下数据隐私及模型可解释性问题。针对这些挑战,爱尔开发了“FedEye”联邦学习平台,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推动个性化近视防控,为全球眼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在“公共卫生”自由发言环节,澳大利亚视光学院Ling Lee 教授分享了《欧洲近视终生治疗成本的影响因素及防控近视的影响因素》,其研究评估了在法国和英国不同近视管理方法下,近视的终身成本及其影响,研究发现采用低剂量阿托品、反近视眼镜、软性隐形眼镜和角膜塑形镜的主动近视管理相比传统管理可显著降低终身成本,尤其是对高风险快速进展的儿童。
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在读博士生潘伟分享了《中国儿童近视和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及时间趋势:2020年至2050年研究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通过回顾分析,指出如果不采取行动预防近视和控制近视发展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后提出了两个具体的建议措施:一是强烈鼓励每天实行户外 2 小时制,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来预防近视;二是强烈鼓励减少儿童的教育负担,特别是在早期儿童阶段。
在近视眼危险因素探讨单元,阿斯顿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视光学院Sayantan Biswas 教授分享了《影响近视发展的关键因素:阅读方式、文字大小还是照明?》的研究。结果显示,近距离阅读会导致眼轴长度增加和脉络膜变薄。明亮的光照能够显著减少眼轴延长和脉络膜变薄,但在近视眼中效果不明显。研究发现光照在预防近视上具有潜力,但对已近视的眼睛则影响有限,提示我们在设计干预措施时,需要考虑屈光状态等因素。
华盛顿大学Rachel Langan 教授带来了《为什么近距离工作会导致近视以及我们该如何进行光学干预?》的研究,探讨了近距离工作为何会导致近视,并提出新型光学干预方法。尽管有关近视成因存在争议,但研究表明,近距离高对比度图像(如屏幕和文本)可能通过过度激活周边小神经节细胞,促进眼球生长,从而引发近视。采用点扩散光学技术(DOT)镜片可以降低这种激活,使近距离视觉的对比度接近自然场景,进而减缓近视发展。研究结果支持了近距离工作引发近视的假设。
天津市眼科医院张伟教授分享了《城市环境与儿童近视》的研究。此研究是一项关于城市化与近视之间关系的队列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全面理解城市化与近视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近视发生率与城市化呈正相关,城市化进程与儿童近视的时间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步性。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近视进展预计将显著加剧,这强调了在这些地区及时实施近视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以减少全球近视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公布
见证60年近视眼学科辉煌成就
为致敬过去60年近视眼研究的显著成果,在IMC 60周年颁奖典礼上,大会特设世界近视眼大会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环节。这十大科学发现由大会专家委员会精心遴选,该委员会由德国图宾根眼科研究所、眼神经生物部主任 Frank Schaeffel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Christine Wildsoet 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学院 Jeremy Guggenheim 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Richard A.Stone 教授这四位近视眼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
“这些发现是全球近视眼研究领域多年的智慧结晶,并非某个研究团队的单独成果,例如户外活动、光学离焦等研究发现,众多研究者先后参与其中。”国际独立专家遴选委员会联合主席Christine Wildsoet教授介绍说:“IMC自创立以来,一直引领着近视眼研究方向的变革与发展,从最初侧重于基础科学研究,逐步扩展到囊括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等各个阶段。60年前,大家对近视眼的认知十分有限,甚至不清楚其概念、发病原因以及防控方法。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我们不仅明确了近视眼的定义,还找到了部分发病机制,并且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如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光学离焦技术等,这些成果激励着我们在该领域不断深入探索。”
此外,大会还向对近视眼研究与教育培训、临床服务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团队致敬,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学术服务”“教育培训”“临床服务”这五大领域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分别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Christine Wildsoet 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Ian Morgan教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Sally A.McFadden教授、中国温州医科大学的瞿佳教授以及中国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的杨智宽教授。
IMC 四度“绽放”中国,彰显近视防控 “中国力量”
今年是IMC第四次在中国举办。此前三次分别是:1998年在中国台北举办;2002年,由中国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山大学联合主办;以及2015年,由中国温州医科大学主办。
多年来,中国近视眼研究快速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IMC 60 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中,有不少中国团队参与其中。作为第19届 IMC的主办方,爱尔眼科借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近视防控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 “云夹”,通过收集全球各国学生的用眼行为、环境光照等数据,为“生活方式改变促使近视眼的爆发流行”“户外活动、环境光照及光谱对近视眼及其防控的影响”这两项科学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IMC终身成就奖的5名获奖专家中,两名来自中国,即温州医科大学的瞿佳教授以及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的杨智宽教授,分别在 “教育培训”“临床服务”两大领域荣获殊荣。
而此次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能够折桂第19届IMC主办权,主要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高度重视。中国以政府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近视防控新探索和新尝试。
在这一背景下,爱尔眼科以其雄厚的医疗和科研实力,强有力的创新举措,为我国近视防控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自2011年爱尔眼视光研究所成立起,爱尔眼科在近视眼发病机制方面有原创成果,研发出多项技术和设备助力近视防控,如近视防控智能可穿戴设备 “云夹”、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地形图测量仪 VPR、爱尔在线测视力小程序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角膜塑形镜验配软件等。
“在本届 IMC的舞台上,我们不仅看到了60年近视眼研究的辉煌成果,更看到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对视觉健康事业的不懈追求。每一项科学发现、每一个专家团队的贡献,都如同星辰般汇聚成近视眼研究领域的浩瀚银河。在近视防控这一全球公共卫生议题面前,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是攻克难题的关键。随着近视眼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人类终将更好地突破近视防控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为我们的下一代带来更清晰的世界和更光明的未来。”杨智宽教授如是说。
附: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长图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