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
地震掰碎了两个家庭的各自一半,最终,两个残缺加在一起,再次成为完整的一体。最低限度的组合成本,最高限度的生活动力。
责任编辑:李楠 梁伟驰 实习生 周明太
即便灾难让人心如死灰,继续流淌的时间,却逼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取暖
一个在下面筛沙土,一个在上面砌砖。一栋四层的新房正在从地面上站起来。他们在为别人建起新家。
女人总是腼腆地笑,往男人的身后躲,却还不那么习惯亲密无间,总是稍微保持着一点点距离。男人在上海打工多年,见过些世面,有着客气的微笑。
母贤碧和张建均,被称为北川第一重组家庭。
他二十年前入赘蒋家,她二十年前嫁到蒋家。他是她的亲戚的妹夫。她是他的大姨子的本家。
他叫她“母姐”,她叫他“建均”。每从上海回来,他就到她家喝酒。两个男人推杯换盏,女人在一旁缝补操劳。两家的房子是前后院,两家的孩子亲如兄弟。直到住进板房,他们都是同一个小组里相距不远的对门邻居。他们彼此没有恶感,二十年相安无事。
以前,男的在上海打工,女的打理家务、帮亲戚照看麻将馆的生意——再普通不过的北川生活。
地震后,一边没了男人,一边没了女人。在旁人看来,这是两个能够相互咬合的缺口。
他们的媒人,是他的大姨子,是她的本家亲戚。
对这一男一女来说,这个提议是突兀的。在犹豫中,9月底,男人再次远走上海。女人却遭逢了意想不到的事——她开始头晕、发低烧,到医院一检查,血小板降低。男人在上海接到了她的电话,更多的是短信。这个相夫教子二十年的女人,心开始慌。当她按下“发送”,心知另一端连着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会回我的”。
男人心中涌起了责任感——“我不能不管”,于是从上海返回,带着女人跑医院。做不起手术,就开一些药保守治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