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独资办医十年后再放开,能否成为搅动市场的“鲇鱼”

除了进一步扩大开放,国内医疗也需要一条搅动市场格局的“鲇鱼”。刘国恩分析,外商独资来华办医,既可以跟本土医院形成竞争,也可以检验这种模式是否适合中国。

顾泱注意到,即将施行的2024版负面清单中,仍规定了医疗机构的外商投资准入规则为“限于合资”“中方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且外商投资的下限门槛依旧存在。

陈林海认为,在医院的服务和管理上,部分职能部门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公立医院倾斜,“这种不公平阻碍了社会办医的公平竞争和发展。”

责任编辑:何海宁

行业人士认为,既往的外商办医普遍“活得不好”。视觉中国丨图

行业人士认为,既往的外商办医普遍“活得不好”。视觉中国丨图


近日,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拟允许在北京等九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引发公众广泛热议。

早在十年前,商务部联合卫生部门也曾发布类似的放开政策,但随后不久又再次收紧。改革开放后,部分自贸区也曾试点,不过除中国港澳台资本外,外商独资医院依然极少。

行业人士认为,既往的外商办医普遍“活得不好”。外商独资办医,除了要解决自身市场定位、人才建设、运营管理,以及医疗逻辑本土化等问题外,还要面对各类隐形门槛。以卫生部门为主的职能部门,对社会办医很难做到“国民待遇”,在服务和监管上往往区别对待。

对于此次《通知》的发布,业界普遍呈现出矛盾心态,既希望更多优质医疗机构在中国落地生根,优化国内医疗服务市场格局,又囿于过去的实践经验,对外商办医的前景持保守心态。“在普遍的经济压力下,外商投资更加谨慎,需要差异化竞争,更需要稳健的政策和公允的监管。”一名投资人士表示。

“积极的信号传递”

《通知》称,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与十年前的七个省级行政区域相比,除北京、上海,这次点名了若干重点城市,明确了外商不得独资并购公立医院或投资中医类医院。

对于再次放开外商投资医疗的股比限制,《通知》解释,为了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扩大自主开放的决策部署,引进外资促进中国医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

“尤其是这几年,经济压力较大,在涉及对外贸易交流时,各方都在积极改变。由商务部牵头的医疗领域的放开,也是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市场在重大民生领域的开放,是一种积极的信号传递。”隶属于国家卫健委的某机构一名研究员说。

具体到医疗领域,业界的普遍共识为:决策层意在促成公立医院保基本,外商独资医院服务高端的医疗格局。

“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是目前医改的大方向。”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表示,目前包括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师的薪酬体制改革以及医疗监督的强化等,都在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强调公共医疗“保基本”的功能。

而公立医院的溢出功能,可经外商独资办医满足。上述研究员介绍,外溢医疗需求主要包括医保难以支持的先进技术和原研药品,以及海外就医需求。“基本医疗服务难以覆盖这么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外资如果不能独资办,他们的优势很难施展出来。”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海外医疗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年境外就医市场规模逐年攀升。2019年中国海外就医市场规模已超30亿元,2022年将超40亿元,而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主要目的地。

外资办医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客观上,国内医疗也需要一条搅动市场格局的“鲇鱼”。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向南方周末记者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