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曾在》:一位巴勒斯坦温和派的回忆

“冲突双方不都是深陷于自己的悲惨遭遇,而对另一方的遭遇却熟视无睹,甚至充满敌意吗?”

责任编辑:李慕琰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像悲凉的剧场,角色和剧目随时更新,像不变又像轮回,只是舞台一天天破败下去。和平触手可及,却每每遭到某一方轻率地打破,悲苦行状沉浮于国际新闻,被损害的一直是人的生命。

《纽约时报》最近报道了一位九岁的加沙男孩,众多亲人死于一次以色列空袭,他和幸存的七岁弟弟努力地在废墟中生存,不久一同死于另外一场空袭。在联合国眼中,“对儿童来说,加沙仍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世人皆知,本轮悲剧始于哈马斯的残杀。《时代》杂志专访老去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他在肖像照里一脸愁容。此时此刻还有高官声言将前往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分别称之为“尊贵禁地”和“圣殿山”——几乎是在刻意激发愤怒和暴力。他们的老前辈阿里埃勒·沙龙这么做,就让和平的希望毁于一旦。这种手腕屡试不爽。

写这篇文章时,我的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推送:以色列将进入紧急状态。

历史简化成“紧急状态”“欺压”“反抗”“屈服”之类的鲜明词汇,人自然而然会沦为货真价实的草芥。他们的生死是年表中的数字,他们没有未来。因此《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格外值得阅读。书很厚,汉语版超过600页,但文字优美。柔软和自由都带有力量,文学性为回忆加入了别样的魅力。

1986年,萨里被学生袭击后在父母家的花园里。(出版方供图)

1986年,萨里被学生袭击后在父母家的花园里。(出版方供图)

作者萨里·努赛贝是巴勒斯坦的学者和政治家,在这部回忆录里写到许多人生细节,比如显赫家世、留学见闻和美好的爱情。更重要的是他用亲身经历来佐证:“最强的武器竟然不是炸弹或充满敌意的言辞,而是坚定的暴力不合作。”

通读全书就可以明白,成为巴勒斯坦的温和派多么不容易。萨里呼吁巴以民众团结,却经常同时面对双方的敌意。另外,阿里埃勒·沙龙将在这本书里一次又一次出现。他领导了对巴勒斯坦人的系统性压迫,可以破坏和平,在必要情况下也能摆出和平姿态,身段十分灵活。

“你必须活在当下”

萨里·努赛贝担任过巴解组织——可以理解为阿拉法特本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