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个千年恍然跨越,一个人物活出诗与远方:出眉山、赴凤翔、往徐州、至黄州、抵扬州……他的Citywalk是放逐天涯,也是闲庭信步,留给城市无数故事与遐想。他在失意中仍怀希望,在孤寂中昂扬,在悲欢离合间治愈自己也慰藉别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南方周末“苏东坡的Citywalk”专题,以敬意与温情记录他一生的行迹。邀你做个旅游搭子,走他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见过的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如逆旅
-
去杭州看东坡:沉醉西湖,不负西湖
杭州是苏轼除开封之外为官时间最长的城市,两度赴任,加起来将近五年。 自从东坡来过,这里的模样、风韵便迥然不同:前一次,湖山令他流连,他则妙笔生花,为之倾情代言;后一次,他不但清除积弊,还以巧思妙想,优化西湖。东坡的足迹,让杭州添了无数诗痕、趣事,愈发风月无边。 -
去湖州看东坡:风物正惬意,灾难已降临
苏轼的《湖州谢上表》说,湖州山水清远,富足安宁,一向被视为优待贤者的佳郡,然而,有两句话似有弦外之音,惹出灾祸:“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谢表立刻成为靶心…… -
去眉山看东坡:何等水土,养育这等人物
如果苏轼当道士,说不定一生还顺遂些,可以终老故乡。然而,正因为怀有修齐治平的儒士抱负,又沉浮宦海四十年,被无尽的荣辱悲喜“九蒸九晒”,才成就了更丰茂、繁博的东坡。假如蜀中多一个苏道士,《赤壁赋》等绝妙好辞恐怕难以降临世间,汉语会因此失色。 但道家思想确实为东坡敷了一层自在逍遥的底色,让其诗文流溢空灵浪漫;在愁郁的贬谪生涯里,更是给予他极大慰藉。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
去凤翔看东坡:“苏贤良”从此踏上仕途
陈希亮在官邸建成凌虚台,让苏轼为他写一篇记。苏轼从建筑难以永存,说到人事的得失同样来去迅疾,若有人想以高台夸耀于世且自得自满,那就错了。“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陈知府兴致勃勃垒起一座高台,取了一个美名,依照惯例或者情商高一点,不是应该顺势赞美其德政与雅趣吗?你却通篇都在说,台子要塌,人事易衰,是不是太不讨喜了? 陈希亮居然相当有度量,对《凌虚台记》一字未改,交付刻石立碑。 -
去徐州看东坡:一个劳苦功高的逍遥派
踏上仕途就意味着东漂西泊,说起来苏轼已经见惯离别。但徐州人跟他的情感联结尤其密实,他们一起捍卫过这座古城,可谓生死之交。 官员离任,往往有例行的送别仪式。然而,应付场面与发自肺腑,却是一眼就看得清楚。百姓如此难舍难分、由衷爱戴,实在是为官一任所能获得的最高奖赏。苏轼也很动容:“暂别还复见,依然有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