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的中国和世界,处在现代史上一个酝酿着告别与新生的分水岭。一百年之后,南方周末采访多位知名历史学者,回望各国现代化之路,探讨“何为现代”。
各国现代化之路
-
在大革命的延长线上:高毅谈两百多年来的法国
“法国在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之间,维持了一种平衡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法国人通过斗争取得的。” “英法两国在各自建立现代文明、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时候,他们的文明和民主是片面的。” -
熟悉而陌生的邻居:李永晶谈日本的现代化之路
对于一个市场经济体而言,从长远来说最高效的方式正是日本政府采用的对策——这些对策往往呈现出保守、缓慢、局部、小计量、试错、充满争议等特征,但这些恰恰是维护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造成日本在一些新型领域落后的现象,如果从其内部来说,日本相对保守的观念,可能提供了一部分说明。 -
“弱国家传统”及其悖论:牛可谈美国的发展模式
后冷战时代,美国确实有逐渐去管制化,削弱国家作用的一面。但是美国之所以打赢冷战,恰恰是因为国家实现了扩张,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有效性,这才实现了冷战时期美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科技力量、高等教育的提升。 -
取其中道:钱乘旦谈英国文化模式和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跟文明的多样性其实是一致的,由于文明多样性的存在,完成现代化的道路的选择一定是不同的。只有找到符合自己国情需要的道路,现代化才有可能比较顺利,有可能最终完成。 大量事实说明,很多所谓的“失败国家”,就是因为它非常机械地去模仿别人,结果那条路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