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苗绣,直播劫
热火朝天的消费过后,高品质绣片与衣服消失了,留下的,却是翻了几番、高不可攀的市场价格。
责任编辑:刘悠翔
贵州凯里的老绣集市搬迁快一年了。昔日藏在城中村巷子里的它,搬进了3A级景区苗侗风情园,有了一个新名字,“绣里淘”。苗绣摊位和店铺集中在三纵三横的街道上,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旅行攻略里绕不过的打卡地。游客们拍下自己购买的绣片,晒在社交平台上,交流最多的问题是:这个价钱买得值不值?我买的是手绣,是老绣吗?
苗族服饰传承人王石丹,念念不忘在昔日的老绣集市淘货的感觉。2010年,国画专业毕业的他,工作三年后,开始大量收藏苗服苗绣,那时的老绣集市,还在金泉湖公园外,过了几年,才因拆迁搬到了草坪新村巷。这两个地方相距几百米,都属于由民间自发形成的市场。
草坪新村巷的尽头是篮球场,每逢赶集的日子,球场连着小路,成了摆摊的空间。摊主们随手将衣服搭在砖墙上,摆在水泥地或台阶上,讲究一点的,搭个棚子,或在砖房里拉根绳子,挂上一排。许多摊主就住在旁边的居民楼,当他们将手中一件件美丽的衣服铺展开时,破旧的巷子里像是飞出了无数的蝴蝶。
“你会发现那些华丽的东西,隐匿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巷子里,特别有意思,那种冲突感,烟火气和华丽的苗绣的美感互相映衬,会显得双方都更加出彩,更打动人。现在搬到那边去,一看,那种人为打造的环境,商业街的感觉。”王石丹发现,如今人们只会给淘来的苗绣苗衣拍照,但在以前,市集与街道,时常出现在人们的镜头里。
比老绣集市搬迁更早到来的,是直播的出现,后者为苗绣市场带来的影响,放置于整个苗绣市场发展史中看,会更清晰。
改革开放后,旅游产业兴起,凯里作为州府,提供最好的招待所,外国游客来到当地,发现苗族的华美衣饰,买下当作纪念品。少数民族织绣收藏圈由此逐渐成型,凯里也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二手市场。19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以卡车为单位,大量织绣品运至海外。2003年受SARS影响,外国收藏家淡出,国内收藏家增多,苗绣贸易不复往日繁盛。
直至2022年,凯里当地某品牌开启了直播模式,其他商家逐步跟进,少数民族织绣品又重回大众视野。直播间卖货,使织绣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输出至全国各个角落,但此时织绣品质量已大不如前。
直播兴起,藏家与研究者之外,一批新的消费者涌入苗绣市场。直播间的消费话术,令即时购买取代了对苗绣背后美学技艺与历史文化的了解。热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