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社会里,想做好事的串串成为“帮凶”|记者手记

她们都出身农村,没念过几年书,性格活络,喜欢张罗事儿。在这片熟人社会里,她们天然地收获信任,最后也因为轻信,付出沉重代价,生活一败涂地。

责任编辑:谭畅

2024年8月16日,重庆市大足区万古镇,社保所一楼大厅。南方周末记者 郑丹 摄

2024年8月16日,重庆市大足区万古镇,社保所一楼大厅。南方周末记者 郑丹 摄

生活坍塌了

《小官巨骗两千万:上班社保所长,下班彩票店员》的采访过程中,2024年8月19日,我从重庆赶到成都郊区,见到了53岁的蒋钰梅。她如今在成都做保姆,出门不会打车,手机也因怕被追债始终停机,只能我去她雇主家的小区门口接她。

她见到我时,眼中闪过一丝警惕,起初刻意跟我保持距离。后面她说,自己实在是被骗怕了。我完全理解,事实上,这种应激反应在我采访的其他受害者身上也出现过,一位受害者在电话里听说我是记者,本能地认为我要骗钱,无论我如何解释,对方还是情绪激动地声称要投诉我,并挂断电话。

聊起重庆市大足区社保所所长杨皓的骗局时,蒋钰梅倚在桌子一端云淡风轻地讲述自己的遭遇。我诧异的是,都到了这个时候,她还是习惯性地称呼杨皓“局长”。她被亲友们频繁催问社保补缴进度时,也怀疑过杨皓,但随着杨皓发来的一张张白纸黑字还有红章的文件,她又心安了。

蒋钰梅最感激杨皓是在2023年下半年,亲友们催得最凶的时候,杨皓突然发来两张表,一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