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幌子的快乐

“我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保持米未可持续运行,活不下去了,情怀都没有意义了。如果为了满足自己ego和一时爽,付出了长期价值的代价,第一是愚蠢,第二是自私”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杨静茹

(受访者提供/图)

“咱们多提节目。”马东又重复了一次。他已经很久没以个人名义接受采访了,有关他的曝光都以“米未”的形象出现。他形容自己是米未的“幌子”,就像酒馆外面挂的旗,在阳光风雨里招摇,先于饭菜见到客人,主职是迎来送往。

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强调“个人表达没有价值”,而做节目像熬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料,但合在一起只会熬出一种味道,无法辨别哪个味道来自谁。

在米未公司走一圈,到处都是熬出的“粥”。进门的立牌上写着米未的使命、愿景和七条价值观,由员工集体讨论确定。它们还出现在每一间办公室的电视屏幕上。每年做什么节目,也由核心员工讨论决定。米未内部的“死亡清单”上,很重要的一条是“如果我们的决策是来自于单一的来源,那就意味着死亡的边缘”。

公司里,除了几位老板的办公室,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名字,同样由员工提名投票产生。多年前,米未让员工提名自己最快乐的时刻/地点,于是迪士尼、布达佩斯、马达加斯加……出现在了办公室的门牌上,采访时我和马东所在的房间叫“杠上花”。

十年前,马东一手打造的辩论节目《奇葩说》算得上“横空出世”,接下来几年,米未出品的《乐队的夏天》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一经播出即成为年度现象级综艺。马东的故事也随着这些节目的走红而广泛传播:相声大师马季之子,1980年代末留学澳洲,30岁开始做电视节目,当过春晚导演,离开央视进入互联网行业,从爱奇艺离职创办米未传媒。

在种种叙事中,马东努力贴近年轻人,温和又素雅,幽默也狡黠。穿得花里胡哨,流行语挂在嘴边,跟团队做的每一个节目都能挂上热搜……这个形象与各个节目一起越熬越浓,于是,米未变成“里子”,马东变成“幌子”,出来讲话,“米未”既是任务也是披挂。

“好奇”是他现在愿意展露的部分:数码产品永远是最新款,新上线的游戏都会玩。热衷于在最前沿的技术和学科中打转,最近关心的话题是脑神经科学与AI的结合。

但如果再想往他心里挠一寸,他马上摆摆手,宣告此路不通,再把“米未”披在身上:“不是马东的意见,是米未的意见。我从来不觉得个—人—表—达———(四个字拖得很长)有价值”。

2024年9月,喜剧竞演综艺《喜人奇妙夜》终于收官,这张“幌子”又在一阵热闹中被挂出来,招呼媒体。

《喜人奇妙夜》“喜奥笑”运动会录制现场,左起:王建华、高颖、高越、马东、罗圣灯、酷酷的滕(受访者提供/图)

以下是《南方人物周刊》与马东的对话。

作品比的是穿越时间

南方人物周刊:2021年、2022年,米未做了两季《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以下简称《一喜》、《二喜》),2023年做了《乐队的夏天》(以下简称《乐夏》)第三季,今年为什么又回到喜剧赛道,做了《喜人奇妙夜》(以下简称《喜人》)?

马东:做《乐夏3》是因为喜剧节目还没有准备好。做喜剧节目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培训,这个过程中导演团队不能空转,刚好《乐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有一批我们心中想要的乐队出现,就水到渠成去做了。《乐夏3》做完,《喜人》的筹备和前期培训也进行得差不多。

南方人物周刊:同样是喜剧类综艺,《喜人》在筹备过程中跟第一季、第二季相比是更顺还是更磕绊?

马东:一模一样。既没有更顺,也没有更磕绊。我对时间不敏感,那天听到刘琪(编者注:《喜人》选手)讲他们第一次来米未接受培训是2023年3月,现在节目播完了,他们已经在这里待了18个月。整个筹备期还是会有这么长。

《一喜》做完了开始准备做第二季,我在开全员会,拍了自己茶杯的照片,讲什么叫“空杯”:得把杯里的水倒掉,才能盛下一杯水。如果不空杯,老带着“我曾经做成过什么”或者“有些事情我尝试过但没有做成”(的想法),很难有突破。当然从实际情况看,或多或少还是会留个茶底,这是自然规律。但是不提醒不行,要是不倒掉更麻烦。

所以你要问我,我会说越来越难。选手们会总结方法,觉得只要这样就容易获得好成绩;如果那样,再巧妙的现场效果也不会好。导演组也会觉得只要往这个方向来,驾轻就熟,就能尽快出作品,能够完成KPI。如果新开发一个(思路)也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总之就是升级打怪,每天面对这些事儿。

南方人物周刊:套路化的思维怎么面对?

马东:不停地对抗“熵增”,虽然这个比喻不严谨。对抗“熵增”就是打开系统,不停往里掺水。“熵增”是封闭系统里的自然现象(编者注:可以理解为“总能量不变,但可用部分越来越少”),要打开就得不停往里面扔新的,但又不可能全换掉,因为核心团队的经验积累在,选手的培训费用成本巨大。

新的演员培训了这么长时间,他们是天然的新的要素。在制作的基本盘里,我们确实有很多新的尝试,比如跟刘天池老师的合作,跟不同的编剧的合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南方人物周刊:为什么在喜剧系列的节目里好像特别重视编剧这个群体?

马东:对于我们的生产来说,编剧是重要的一环,他们应该被人看见。你可以说(特别重视),但是我愿意说我们更重视共创,而不单单是重视编剧。因为大家天然地觉得他是编剧,他是演员,那个人是导演,凑到一块,各司其职,就能够把这些事弄好。不是这样的。

它不是一个机械运行的过程,齿轮转了自然就出来了。它是熬粥,一把米、一把黄豆、一把红豆,还有不知道什么东西,搁在一块儿乱炖三天三夜,最后出来的时候有丰富的味道。那个时候就没有办法再分出这锅粥里边到底哪个是黄豆,哪个是绿豆。

《喜人奇妙夜》决赛录制现场,左起:贾冰、秦昊、沈腾、徐峥、黄渤、大鹏、马东(受访者提供/图)

南方人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