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语文教材编写很难超越所在的时代

“减负”也不见得只是教材的事,不少家长恨不得让孩子在娘胎里面就开始认字,搞什么“胎教”。这是一种弥漫性的社会焦虑,投射到教育问题上了,成了“集体无意识”。

教材不是私人著作,是公共知识产品,要在社会上大面积使用,必须寻求社会的共识,考虑社会接受的程度。

教材不是单纯的美文汇编,要照顾到时代风气等很多方面,任何教材都不可能超越它所在的时代。

责任编辑:钱炜

2024年9月3日,温儒敏在北京家中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图)

2024年9月3日,温儒敏在北京家中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图)

“儒言经古道,敏志复民光。”这幅藏头的书法,挂在温儒敏家的客厅。客厅还摆着占据一整面墙的书柜,里面塞满了书。

但要实现书法中描绘的愿景,并非易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2012年起担任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他不像历代知识分子追求启迪民智,这在他看来如鲁迅所讲,“一箭之入大海”,是现实中做不到的事,要靠时代的合力与机运。

他曾感慨,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比想象中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这些读书人光是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

他给语文教材的定位是“为国民谋生”,承担的是兜底作用。初中毕业要会认字和写字,“连合同都看不懂,怎么找工作?”到了高中要对中国文化有基本了解,读过《红楼梦》就是收获。

语文统编教材于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全年级覆盖。用温儒敏的话来说,这是自己一生做过最难的事,时常觉得“如履薄冰”,用得上“煎熬”二字。3年后,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育部又启动了教材修订工作,新修订的教材已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陆续使用。

温儒敏宽慰老师们放心、安心,修订版教材的课文、单元和结构框架,同之前使用的教材没有很大的变化,“教育界没有搞革命,你们的经验还是有用的”。

2024年9月3日,温儒敏在北京家中,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在“既要”“又要”间平衡

南方周末:这次新修订的一年级教材,识字量由300字减少到280字,进一步降低了学习难度。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调整?

温儒敏:一定程度上是迎合社会的反馈,适度减轻刚上学孩子的学习负担。其实“减负”也不见得只是教材的事,不少家长恨不得让孩子在娘胎里面就开始认字,搞什么“胎教”。这是一种弥漫性的社会焦虑,投射到教育问题上了,成了“集体无意识”。编教材的怎么可能解决这个大问题?不过,既然社会上有这样的反映,我们也有责任回应,想办法减少社会焦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小学阶段要求累计识字总量没有变。但一年级略有减少,原来要求认识300个字,修订版减到280个。拼音部分的要求和之前基本一致,只是将原来两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