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汪民安:“前所未有地感到乏力”的哲学,现在还有用吗?
如果年轻人感受不到人文氛围,或者说,缺少人文熏陶,就会有一些东西——比如激情——在有些人身上慢慢失去。
今天的哲学前所未有地感到乏力,哲学没有能力提出一种宏阔的社会愿景和蓝图。
责任编辑:李慕琰
哲学有用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似乎已经毫无疑问:没用。
不仅哲学,整个人文学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大众的广泛质疑。当大学在事实上被视为就业培训,评价一门学科是否“有用”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能否服务于就业,为以后赚大钱铺好康庄大道。
而人文学科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显然比不上能够“真正赚到钱”的STEM学科(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及数学 Mathematics 四类学科合称)。
根据美国非营利组织全国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2024年的统计,美国本科毕业生起薪最高的专业集中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理工科。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通常只有在各自领域工作数年后,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
这直接导致选择人文学科的学生人数直线下滑,哈佛大学校报《哈佛深红报》在2022年的调查指出,只有7%的哈佛大学新生计划主修人文学科,低于2012年的20%,而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数值则接近30%。
在国内,人文学科毕业生的职业前途也同样尴尬。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 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不及理科生的一半;《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指出,2023届本科应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前十的专业全部都是理工科。
就业前景不佳,“钱途”黯淡,人文学科的地位自然受到影响。网红张雪峰甚至宣称:“所有的文科专业都叫服务业。”响应这一论断的网民不在少数,这也折射出人文社科在今天的尴尬地位。
哲学自然也不例外,这门古老的学科似乎正在被标识为“无用且昂贵的学科”,远离大众的视野,只留给高校的学究们关心。
果真如此吗?起码汪民安不同意这一论断。
“如果年轻人感受不到人文氛围,或者说,缺少人文熏陶,就会有一些东西——比如激情——在有些人身上慢慢失去。”
“哲学的理想现在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但哲学可以抵制愚蠢,缓解悲愁。”
作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者当然是他最主要的身份,但同时汪民安又像上个时代的哲学家一样,出入于学院内外,尽力将自己的思考抛向公众,让哲学着陆在日常生活中,成为点燃公众讨论的火花。
他的新作《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在2024年5月出版,讨论的主题跨度极大,但又紧紧贴近生活:从身体、爱欲,跳跃到科技、社会控制,从家庭空间游弋到艺术和法国哲学。哲学与理论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与现实世界交错纠缠。
近期,汪民安接受了南方周末的书面采访,讨论人文学科面对质疑的尴尬状态下,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技术竞争下,人文科学的声音变得微弱
南方周末:不少人认为哲学,甚至是整个人文社科,都是无用的,你如何看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