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而陌生的邻居:李永晶谈日本的现代化之路

编者按:

1924年的中国和世界,处在现代史上一个酝酿着告别与新生的分水岭上。民主与科学的观念,随着新文化运动,在沉睡已久的华夏播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霾渐渐散去,和平、发展、寻求民族独立,成为时代的呼声。一百年之后的2024年,南方周末采访多位知名历史学者,回望各国现代化之路,探讨“何为现代”。
对于一个市场经济体而言,从长远来说最高效的方式正是日本政府采用的对策——这些对策往往呈现出保守、缓慢、局部、小计量、试错、充满争议等特征,但这些恰恰是维护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造成日本在一些新型领域落后的现象,如果从其内部来说,日本相对保守的观念,可能提供了一部分说明。

责任编辑:刘悠翔

春季,日本国会议事堂前樱花绽放,这里是日本的政治中枢。视觉中国

春季,日本国会议事堂前樱花绽放,这里是日本的政治中枢。视觉中国

2024年第二季度的世界新车销售中,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销量达98万辆,超过了日本的本田和日产汽车,跃居世界第七位,比2023年同期上升40%。而日本丰田的同期销量达到263万辆,仍然位居各汽车品牌销量榜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各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日本经济总量曾长期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直到2010年被中国超过,2023年又被德国超过,多年来首次降至全球第四。但无论作为热门的旅行目的地,还是影视和流行文化的生产者,日本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作为中国人熟悉而陌生的邻居,日本曾把唐代的中国当作老师,又被清末民初的中国视为榜样。日本的军国主义扩张之路,曾带给中国和亚洲其他许多国家巨大的灾难。战后重新崛起的日本,则是中国发展进程中一面重要的镜子。

因此,如何理解日本的现代化之路,理解日本当前面临的问题,对国人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李永晶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曾旅日十年,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著有《分身:新日本论》《变异:日本二千年》等书,是活跃的“知日”派学者。近日,南方周末记者对李永晶进行了专访。

日本的“近代化”曾走向歧途

南方周末:日文中一般会把modern翻译为近代,相应地,现代化在日文中也表述为近代化,这种语言上细微的区别,体现了中日两国什么样的历史意识的差异?

李永晶:的确,日文中多使用“近代”(modern或modern age)这个说法,向这个近代社会的转化过程则称为“近代化”(modernization),表示时代性格的modernity一语则称为“近代性”。这些说法在日文中还可直接用表示发音的片假名(相当于日文字母)直接音译表示。比较麻烦的地方是,日文同时还使用“现代”这个汉字写法。简单地说,作为历史时期的区分,日文中的“近代”多是指从明治维新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战败的一段历史时期,而随后直至当下的时期,则被称为“现代”。

现代汉语的“现代化”,在日文中相当于“近代化”,但我们对这个“近代化”说法,总觉得有些陌生,因为在汉语语境中,“近代”已经是过去的、被克服了的一个时代,而紧随其后的“现代”,则有着更进步、更文明、更光明的形象。在日文语境中,这个差异更复杂一些。这么说,就涉及历史意识与认识的问题了。

在当代日本国民一般的历史认识当中,“近代”通常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那就是所谓的“光明的明治时代”和“暗黑的昭和前期时代”;相应地,这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变化,都带上了特定的色彩。简单地说,明治时代被视为日本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非常成功的时代,而随后的大正和昭和时代,则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战祸,“近代化”被认为是走向了歧途。战后日本学术和思想界出现了一阵“近代主义”风潮,主旨就是通过重新认识和理解近代欧洲的道路,反思日本的歧路,以使日本成为真正的“近代国家”。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般的看法,因为人们的历史意识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铁板一块的。比如说,在明治国家的近代史观中,前代的江户时代,尤其是到了末期,就被视为守旧的、没落的时代,要为日本的积弱负责。但在今天的日本学界,恐怕没有人会用这种非黑即白的历史观看问题。同样,“光明的明治时代”其实没有那么光明,而提到暗黑的昭和时代,主要的依据则多集中于一点,那就是1945年的战败,当然还包括战败前数年日本国民自身的真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