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福”的地方,做造福人们的事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因其名字里“三福”齐聚,也被称为“三福之地”。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福清核电站就建在福清市三山镇。而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就坐落在福清核电。

长久以来,人们提起核电站,想到的是另一个fu字——辐射的“辐”。尤其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有关“核电是否安全”的质疑一直存在。那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华龙一号”安全性如何呢?

核电站有三道安全屏障:燃料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安全壳,在任何事故情况下,只要这三道安全屏障有一道是保持完整的,就不会对外界释放放射性产物。“华龙一号”在三道安全屏障的基础上采取了“能动加非能动”技术,能够确保不会发生类似于福岛这样的核事故。

2024年2月,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指数公布,这是世界公认的用于评估核电机组生产综合性能的指标。其中,“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获得了满分的评价,标志着“华龙一号”生产运营绩效在全球范围表现卓越,充分验证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先进性。

核电是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之一。“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首席专家邢继介绍,每台“华龙一号”机组每年清洁发电近100亿千瓦时,可满足1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生产用电,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万棵。在“双碳”背景下,核电对我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核电造福人类”早已是业界共识。

福清核电站外景。

核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离不开一群兢兢业业的核电人,在这样一个“有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人在从事着“造福”的事情呢?

一、年轻人挑大梁

85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核电首席技师,这是杨全超身上的几个标签。

杨全超获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时年仅33岁。

杨全超是福清核电杨全超技能工作室的主任,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主要工作是负责核反应堆一回路主泵等核心设备的维修。主泵被称为反应堆的心脏,用来将热水泵入蒸发器转换热能,是核电运转控制水循环的关键。机械维修人员在核电站的工作和医生的工作类似,医生负责人产生问题的器官等治疗,维修人员则负责核电站各设备的维修。把核电机组比喻成人的话,杨全超团队就是心外科大夫。 

承担如此重任的杨全超生于1986年,今年不过38岁,而他获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时年仅33岁。他曾在全国核电厂水泵检修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称号,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中核集团技术能手、中核集团菁英人才、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殊荣。

荣誉的背后是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作为福清核电泵专业核心技术带头人、主泵维护团队和轴瓦修复团队队长,他先后组织完成50多台次主泵检修,检修合格率达100%。不仅如此,他带领团队先后多次突破外方关键技术、工艺,3项科技成果经中核集团专家组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多次攻克上充泵、汽辅泵等设备共模技术难题,针对主泵等提出的优化改进措施在中国核电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国内核电厂核级泵运行可靠性。

诚然,没有人天生就是专家,杨全超2010年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来到福清核电时,这里还是一片工地,1、2号机组正在建设中。中国在核电领域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杨全超刚参加工作时,重要设备还需要靠外方专家来维修以及做技术支持,中方工作人员处于学习状态。在工作中,他们从跟随学习,到逐步掌握了自主维修的技术,后来还可以针对外方专家的意见给出自己的见解。

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杨全超和同事们在维修技术上完全摆脱了对外方专家的依赖。在外方专家主导时期,大量的维修备件等设备在换下来后就会被舍弃不用。“一套设备1000多万,拆下来就把它扔掉了,一个厂房里面满架子都是,大家都知道很贵,然后又都不敢用,我觉得非常浪费。”

当时不把换下来的设备二次利用,是因为没人敢负这个责。主泵在核电站的作用非常重要,换下来的设备即使经过翻新,如果不经过严格测试,谁也不敢拍板再将它们投入使用。

外方专家没敢做的事,杨全超和同事们做了。作为专家型工匠,他们在熟练掌握一线操作的同时,也有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测试难题,他们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大型设备的实验平台,设备在翻修后不会马上投入使用,而是会在这些平台上经过严格测试,确保没有任何问题后,才会正式投入机组使用。

“我们会做极限测试实验,一步步去探索它的边界到底在哪。然后预留足够的余量。在这个余量以内,我判定它是可用的。”

专家型工匠在福清核电还有很多,设备管理处副处长王五妹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中核集团技术能手、中国核电科技带头人,拥有正高级职称。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福清核电+王五妹”,你会看到10页以上的搜索结果,绝大部分都是她参与的发明专利和学术论文。谈到她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数量很多,王五妹一再强调“第一作者的不多”,算下来,她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4篇、省部级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王五妹是中核集团技术能手、中国核电科技带头人。

这些成果都是源自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2009年参加工作后,她先是像杨全超一样干了12年维修工作,之后在2021年被提拔为设备管理处副处长,转到了技术管理领域。在1、2号机组调试期间,她连续30天从上班干到第二天凌晨,问及为什么这么拼,她说:“责任吧!不想因为自己专业内的问题制约工程进度。”

同时,王五妹还有另一个身份: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说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王五妹坦言,确实有人觉得生育会影响女性工作,但她话锋一转:“你可以让它尽量不影响(工作),在产假期间,保持关注机组状态、关注处里科里的工作,该评的职称都不要放弃,我就是在休产假期间把副高职称拿下来了,那时候还需要去外基地参评。”

核电人在技艺高超的同时,还保持着谦卑的品格。无论是杨全超、王五妹,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不认为自己天资过人,而是将自己的成绩归功于福清核电这一平台。从2008年开工建设,到6台机组的相继商运,福清核电成为这批年轻人的又一座大学。尤其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历史机遇,让参与其中的人都历经了淬炼,他们也用自己习得的本领助力福清核电发展。

二、学习资料等身的“黄金人”

“黄金人”,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价值很高的“名称”,但在熟悉核电领域的人看来,这是一份荣誉,背后是外人难以理解的艰苦付出。

曹宇华在入职培训时第一次听到“黄金人”这个名字时,觉得这个岗位很厉害,可以在主控室操纵反应堆。后来了解了才知道,之所以有“黄金人”这个称号,是因为培养一名核电操纵员所花费的成本,折算成黄金重量,大约和一名成年人体重相等,所以核电操纵员也被称为“黄金人”。

曹宇华握有五张操纵核电机组的“资格证”,获得三种核电堆型的操纵资格。

培养“黄金人”不仅成本高,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极高。至少要用时3至4年,学习40余门专业课程,经历近百场测验与考试,全部通过后才可以获得操纵员的资格。而在操纵员的基础上继续精进,才有可能获得高级操纵员的资格。“高操”(高级操纵员的简称)这两个字,在核电站几乎等同于“大拿”。

曹宇华后来真的成为一名“黄金人”,而且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首位“女黄金人”。

成为一名“黄金人”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呢?曹宇华给出了一个直观的答案:“我们女性身高大概一米六,考一个操纵员资格,要阅读的文字资料摞起来大概和我身高差不多”。

黄金人学习资料的单位是“米”,这是个令人始料未及的答案。曹宇华进一步解释:“其中一米多的资料要达到阅读级别,另外30至40厘米高的资料要熟记于心,背得滚瓜烂熟那种程度。”

而核电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仅在福清核电,1至4号机组与5、6号机组的堆型就不同,操纵员相应的学习内容也就不尽相同。“每考一个堆型,其实都相当于重新来一次。参加过考试的只是说你有一定的经验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一些,但是需要掌握的知识还是很多,确保每次考试都要达到熟读甚至背诵的程度。”

简言之,每考一张操纵员执照,都需要熟悉约1.6米高的文字资料,并熟记其中30至40厘米厚的内容。

而曹宇华参加了五次操纵人员资格考试。从2008年到2019年的11年间,她先后参加了VVER、M310和“华龙一号”三种堆型的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学习,并通过各项考核,获得了VVER操纵员资格,M310操纵员和高级操纵员资格,以及“华龙一号”操纵员和高级操纵员资格。

握有五张操纵核电机组的“资格证”,获得三种核电堆型的操纵资格,这意味着曹宇华基本可以应对我国绝大多数核电基地的操作需求。

因为考试经验丰富,组织上想让她转型成为操纵员模拟机教员,她欣然接受了这个新身份,并觉得比起自己当操纵员,她更适合培训操纵员:“我考了5次,熟悉每一个阶段的模拟机培训,知道学员可能会有哪些学习难点。我把原来自己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都转化成教学素材,用来给学员做专项提升。”

她认为做教员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自己和学员都会在交流碰撞中获得新知。事实上,常年培训,终身学习是每一个福清核电员工已有的习惯。

三、工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路

核电站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大多数岗位都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要求极高。而核电知识的艰深和核电技术的快速迭代,也就注定了人才培养是核电站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曹宇华一样,胡彪也是一位“黄金人”,在(副)值长岗位有着5年的经验,目前负责福清核电1、2号机组的日常运行管理。在值班期间,他要全局监控整个机组,也要对外协调各种资源,确保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戏称自己没有特别固定的工作,但其实每项工作都要参与,工作时长不是996,而是7×24小时不停,因为即便下班之后,他也要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

胡彪倾注了很大一部分心力在“传、帮、带”上。

他带领团队助力实现福清核电1、2机组连续安全可靠运行天数不断创新高,在中国核电排名前两名,1号机组2023年更是荣获中国核电“金牌机组”荣誉称号。

这样一位顶尖核电人才,最初接触核专业时却是不了解且抗拒的。胡彪毕业于清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他坦言,这个专业并非自己高考时的首选,本科刚入学时“不太想学习”,甚至还竞选了班长,试图用繁忙的事务性工作“逃避”枯燥的学习生活。然而当学习深入,特别是了解到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14位都出自清华大学,自己正在这些前辈们工作学习的地方深造,自豪感油然而生。

清华的老师们不仅教给了他知识,更在为人上让他倾慕。他至今对一位老教授印象颇深:老人家当时已经80多岁,是业内学术泰斗,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但他仍旧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并且不让人接送,而是自己背个包,骑自行车来上课。讲课时也不肯坐着,一个半小时的课全程站着讲,板书写得一丝不苟,课间休息时很愿意跟同学们互动答疑,思维非常活跃清晰。这样的大师还能如此平易近人,跟他们这些小孩打成一片,让19岁的胡彪非常触动。

从大二开始,胡彪就转变了看法,立志将“核”作为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终生向核,终生学核。如今,胡彪也把学习之风带到了运行处室,将人才培养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繁忙工作之外,他倾注了很大一部分心力在“传、帮、带”上。他的个人头衔除了全国技术能手、福清核电资深技能专家、运行值值长外,还有运行值班员技能与创新工作室主任。这个工作室是胡彪和团队新创的,也是业界第一个,目的就是为值班员技能提升提供阵地和平台。

某种程度上讲,“黄金人”是吃青春饭的,因为这是一项对人的注意力、精力和体力要求极高的工作,不能分神,更不能“摸鱼”。当班期间操纵员要上厕所,也必须跟值长或副值长申请,由他们临时接管操纵工作,操纵员才能离开几分钟。目前福清核电有6台机组,客观上需要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且综合能力突出的“黄金人”加入团队中来,并不断提升实操能力。

胡彪组织实施“头雁计划”“技能尖兵”人才培养计划4年,为处室人才培养、技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直接指导培养了1名值长、4名副值长、3名高级操纵员、5名操纵员和若干名现场班长,其指导徒弟连续两年获“菁英人才”和“福核新星”,师徒两人获2023年度“金牌师徒”。

不仅如此,他还将眼光放宽到中国的核电发展上。近两年我国核准20余台机组,全国各地都需要核电人才,胡彪团队的成员,已经逐步输送到其他核电基地,助力中国核电蓬勃发展。

胡彪常说一句话,“工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路”。一个人能力再强,放到庞大的核电站里,作用也是微小的。一个能打胜仗的团队,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才能共同走好工匠之路。

用胡彪的话来说,在福清核电站,工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路。

在更大的范围内,核电人也在合作共赢。“华龙一号”因其可以抵御17级台风、9度地震烈度的优势,在安全、技术和经济指标上达到或超过了国际三代核电用户需求而受到国外瞩目。今年5月,中国出口海外的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K-2)机组达到最终验收条件,两台机组每年能为巴基斯坦提供清洁电力200亿千瓦时,这不仅是中国核电技术“出海”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核电技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力证明。

“华龙一号”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寻找清洁能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中国核电也在努力让中国技术造福全人类。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