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屡屡提及的“大食物观”, 国常会再部署

尽管国家的口粮安全有保障,但粮食供给总量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为此,要拓宽格局、打开思路,打破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模式。

大食物观在某种程度上是进一步拓展农业资源。之所以不断强调“大食物观”,也是为了突破人们在理解粮食安全时的思维局限。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4年4月21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集中育秧基地,村民正在培育秧苗。(视觉中国供图)

2024年4月21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集中育秧基地,村民正在培育秧苗。(视觉中国供图)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2024年8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

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看来,有别于传统的以粮为纲,大食物观在某种程度上是进一步拓展农业资源。

汪三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愈发多元化,谷物消费减少,而其他各式各样的食物消费在增加。这也说明食物的供给需要多元化,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从二十大报告到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大食物观”屡被提及。

粮食供给总量仍然不足

“在大食物观之下,耕地的利用能够因地制宜。”汪三贵以基本耕地非粮化举例,很多地方认为基本耕地只能用于粮食生产,也就是种植谷物。如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