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民融登:一家民间融资登记机构如何变成“吞金兽”?

2019年起,江西进一步强化了对民间融资登记机构的管理。

备案登记业务并不赚钱,从事撮合交易却能带来居间费用。这也导致了各地民间融资登记机构的变形。

南昌民融登的法定代表人郭佑军,早年干的却是餐饮行业。


爆雷后,南昌民融登的借款方大多无法考证,涉嫌自融。

发自:南昌

责任编辑:顾策

“钱都变成了纸。”李良拿出一堆合同,放在南方周末记者面前。

2018年左右,经朋友介绍,他把几百万元存款投向了南昌市民间融资登记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下称“南昌民融登”),产品的期限从几个月到两年不等,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

几年复投下来,也有了数十万元的利息。李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身边的亲戚知道这家公司后,也投了钱。

2024年5月20日,李良等投资人突然发现,到期的合同不再兑付本息,南昌民融登老板郭佑军也不见了踪影。

南方周末记者多次拨打郭佑军电话,但已处于关机状态,发去采访短信也没有回复。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合同显示,南昌民融登募集资金达数亿元。这种圈钱游戏其实并不鲜见,只是这次的主角身份比较特殊。一般人并不知道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究竟是干啥的。

据南昌民融登官网介绍,公司经南昌市金融办批准(成立)并监管,经营范围为民间资金供需信息登记与发布、民间资金供需撮合,以及民间融资借贷合同备案等。

“政府监管,专业担保,本金安全,按月付息。”这是其官网的宣传语。

2024年8月7日,南方周末记者致电南昌市地方金融管理局金融稳定科,一位工作人员称不清楚实际情况,需等待负责人回电。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应。

南昌民融登办公地,玻璃上已贴上了“旺铺出租”的广告。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图

民间融资登记中心从何而来

民间融资登记中心的出现,要追溯至十几年前。

早在2011年,受到宏观经济及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温州曾爆发一场民间债务危机。为改善温州金融环境,推动民间借贷的规范化,2012年3月,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成立,成为浙江首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

公开资料显示,该中心经温州市政府批复同意,由14家法人、8个自然人投资设立,注册资金6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信息登记、融资对接服务等。

2013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此为中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

条例中规定,单笔借款金额300万元以上,或累计借款总额1000万元以上或向30人以上特定对象借款的,借款人要到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民间融资公共服务机构备案。

2015年3月,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总结温州试点经验时谈到,备案额的不断增加,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钱袋子,并要求推广温州民间借贷备案管理的试点经验。

这一时期,各地的民间融资登记机构应运而生。但备案登记业务并不赚钱,2012年,时任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总经理徐智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中心是带有公益色彩的纯服务机构,只要民间借贷的登记金额达到1万元,市民到中心进行备案登记都是免费的。
相较之下,从事撮合交易却能带来居间费用。一般来说,融资金额越高,按比例分到的居间费就越多,这也导致了各地民间融资登记机构的变形。

根据企查查数据,2013年,全国仅成立了一家名称中带有“民间融资登记”的公司;2014年,这一数据为55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