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到民办高校当讲师

半年间,林佳向国内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投递了三十多份简历,截至今年7月,她只参加了两场高校的面试,没有收到来自任何一所高校的offer。

大部分高校都对应聘博士提高进入门槛,如果第一学历不是“985”与“211”高校,几乎难逃在第一轮就被刷的命运。

责任编辑:钱炜


2024年5月30日,“2024年青年博士太原行”双选会在太原古县城举行,吸引两千余名青年博士前来求职。现场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共有174家,提供优质岗位3000多个。(视觉中国/图)

2024年5月30日,“2024年青年博士太原行”双选会在太原古县城举行,吸引两千余名青年博士前来求职。现场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共有174家,提供优质岗位3000多个。(视觉中国/图)

去民办院校当讲师,是北大哲学系博士彭辉之前从未想过的事。2024年7月16日,他入职浙江省一所民办二本院校,长达一年的求职之路终于告一段落。

在此之前,彭辉已向高校投了近60份简历。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与硕士、北大的博士,这样的学历,让他一开始对自己还保有一点点信心。从985到普通本科院校,只要方向契合,他都应聘过。但大多数简历石沉大海,“除了郑州大学,其他的985与211高校都没有任何回应”。

实际上,有着相似经历的博士毕业生不在少数。截至2024年8月底,小红书“博士求职”的话题有三千多万的浏览量,“焦虑”“博士毕业一年了还是失业”成为出场率较高的文案。

一位毕业于211高校的工科博士在6月16日写道:“我五篇论文,三篇一区top,两篇2区,还有两篇高被引,也没找到(工作)。”他投简历的目标仅仅止步于普通一本和二本院校,“211我投都不敢投”。

博士生入职高校为何越来越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晓宇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虽然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数量也在增加,但它的增速慢于博士毕业人数的增速。

在通往高校的窄门外,从不缺少徘徊的人。2023年12月19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提及,博士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向依旧是高校和科研机构。

“硬通货”

彭辉说,要是在前两年,导师肯定会对他这个选择产生疑惑,没准儿会说“我在北大培养你这么多年,你就去了一个二本”诸如此类的话。但他不久前和导师汇报时,得到的回复是,“有一个稳定的、自己觉得不错的地方就好”。

对于求职时的一些波折,彭辉分析认为:自己的论文数量太少,仅有一篇国际核心期刊。他纵向对比前两年的情况,北大或985高校哲学系的博士毕业生如果有一两篇核心期刊足够进入211高校拿到讲师职位。但到了今年,同样的背景和论文数量,“一本以上的院校可能都不怎么看得上”。

在他看来,绝大多数普通博士手上仅有一两篇论文,求职时不免有些“卑微”,仅有那些手上有足够多的论文,或有人才“帽子”的博士生情况可能略好一点。

当论文成为求职时的“硬通货”时,彭辉其实有些后悔将全部精力用于完成博士毕业论文,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最终成稿有300页——这在博士论文里算是长的。如果重来一次,他会拿出更多时间精力发表小论文。“或许,至少不用像过去一年那样被动”。

但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