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彪”中国奇幻漂流:流量改变一名非洲网红30天
在水关长城拍摄一段视频后,奥德彪显得轻松自如。拍摄结束,他还在兴头上,甚至想骑车几十公里回酒店,被拦下了。
奥德彪问:在北京,你们一个月能赚多少钱?陆德回答:2000美元。说完,陆德觉得“他眼睛里面有光的感觉”。他没敢和奥德彪说他在中国走红,怕他坐地起价。
到站了,姚昱又让奥德彪配合,演绎了一个把奥强行拉走的段子,对外解释是车上太舒服了,他不想下车。“这个就是流量了。就跟拍综艺一样。”
责任编辑:何海宁
这或许可以列入最滑稽的粉丝见面会行列了。约三十名粉丝围着主角——一名36岁的非洲黑人。后者只是把几捆香蕉绑到自行车后座上,粉丝就连连拍照。他迈着一条有些瘸的腿,跨上驮着香蕉的自行车,一面绕场兜圈,一面高喊。几名粉丝骑车追他,场内响起一阵欢呼。
埃里克·齐汤加(Eric Nzitunga)从没想到,他会突然在北京生活30天。在中国,鲜有人知晓他的真名,但他的网名早已流传中国互联网世界——奥德彪。10年前,一部名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路|布隆迪:玩命车手》的纪录片发布,展示了非洲小国布隆迪一群底层劳工的生计:以骑老旧二八大杠自行车运输香蕉赚钱。公路上,他们驮着数百斤香蕉狂飙几十公里,险象环生,报酬微薄。
他们先是在国外声名鹊起,近三四年来,国内一批二创视频播主将素材搬运至中国,并给这一群体起了网名奥德彪。鲜有人知晓来历,一个流传于社媒的说法是,奥德彪即“old(老)表”的谐音。
作为纪录片人物之一,齐汤加画面最多,拉的香蕉也最重,渐渐成为奥德彪的代表人物。2024年7月,几位中国汽车自媒体人突发奇想,将奥德彪请到了北京,吃喝玩乐,为他在中国的社媒平台打造账号,让他做短视频的主角。
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来到现代化的东方古都,一位非洲网红的中国奇幻漂流开始了。
7月12日 小雨
“Oh, Beijing, Beijing”
这天夜里,马盛去首都机场接奥德彪。他是汽车垂直媒体从业者,自称是最早提出奥德彪中国行构想的人。
机场里,他第一次见到奥德彪真人:一头极短且蜷曲的头发,鼻头又宽又扁。比起纪录片里的形象,他有了一点小肚子,但手臂肌肉结实。他穿着一件高领毛衣与西装外套,足蹬中国产的尖头皮鞋。这是他特意置办的新行头。显然,奥德彪还不知道北京正处于酷暑。
不只热浪,现代社会的一切排山倒海地压向奥德彪。“山区的穷亲戚来北京,就那感觉。”马盛形容。抵京当晚,马盛才发现翻译器不能完整翻译基隆迪语,交流只能连比划带猜。他在一家餐厅请奥德彪吃烤鸭,奥吃了一卷,指了指葱,没再吃第二个。马盛猜他不爱吃葱,但他吃其它东西是狼吞虎咽。
“在布隆迪,我吃不到这么多肉。”奥德彪后来说,如今他不再骑车拉蕉,而是开了一家小酒吧、一家小杂货店,有时也租汽车拉香蕉,算是个小生意人。在人均GDP仅为200美元左右的布隆迪,奥德彪的收入水平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不少。不过他有5个孩子,养活一大家子人仍非易事。
马盛打算先带奥德彪转转京城。第二天中午,他开车把奥德彪从酒店接走。那天,他开的是电车,加速猛,一踩油门,奥德彪就兴奋。奥后来说,他以前从没见过电车。
姚昱是汽车自媒体人,目前开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有一支团队运营自媒体账号。此次他与马盛合作,参与策划拍摄奥德彪中国行的系列视频。他给奥德彪买过冰淇淋,但奥是等化了才吃。奥德彪说,那是他第一次吃冰淇淋,直接吃太凉了,他的牙齿受不了。
最初置身京城,奥德彪显得羞涩、谨慎又茫然。马盛回忆,头几天,奥说话的声音小得听不清。7月13日下午,他与姚昱团队拉着奥德彪去北京商务中心区逛了逛。看着高楼大厦,奥德彪惊讶,却也只说:“Oh,Beijing,Beijing”。
张建辉是姚昱手下的编导。有一回,他点外卖,送来了好几种比萨。奥吃一个停半天,还只敢拿自己面前的那一份。“我看到了,给他调换几个。”张建辉说。
这种局促直到半个月后仍有留存。7月25日,他去商场买东西,下自动扶梯时,他小心翼翼地等踏板等了很久,才快速伸脚迈上去。唯有自行车是他的救赎。参观商务中心区那天,马盛一行人帮奥德彪扫了一辆共享单车,打算带他骑车绕央视大楼转两圈。张建辉觉得,单车开锁,奥德彪才一扫先前的害羞,有了些表情。骑上车,奥德彪飙得很快,“有一段时间还站起来摇车”。
“看到那么多我从没见过的摩天大楼,我很吃惊。”奥德彪说,“我也很高兴,要是我能留在中国就好了。”
他努力寻找北京生活与他的相接处。老家,他偶尔还用手抓着吃饭,在北京,他没学会筷子,就用勺子吃饭。担心奥德彪生活上有困难,姚昱把自己的司机李宏伟指派给奥德彪,担任他的司机兼贴身“管家”。
转折发生在7月14日,张建辉开越野车带奥德彪回酒店。路上,奥德彪对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风端~BH8CLI
再来会坐地起价了,是否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