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伟大变革,书写青春华章——南方报业、北大中文系联合开展“走进南方”专题调研活动纪实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粤港澳三地同文同宗、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虽然发展方式各不相同,但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下正逐步走向融合,焕发出新活力。作为新型主流媒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南方报业”)一直密切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变迁,记录和推动着三地共同发展。

南方报业作为北大中文系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去年开展的首期思政实践活动深受北大学子欢迎,在校园内掀起一股了解南方、走进南方的热潮。今年暑期,第二期“走进南方”专题调研实践活动启动,通过调研走访让北大学子更好地了解媒体融合发展现状,目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就,激发广大学子奋发学习、热爱祖国,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

8月1日—6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以下简称“北大中文系”)16名师生走进南方报业进行参访交流,与南方报业青年一同深入广州、深圳、东莞等大湾区腹地,将“认识中国”的理念落实到亲身观察中,完成“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聚变’”“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岭南文化传承”等四个调研课题。

本次实践活动由北大中文系党委副书记叶威惠、团委书记张辰带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南方新闻网党委书记、总裁侯小军担任调研组指导老师。

走进南方报业,“两端一云”尽显活力

开课仪式

8月1日上午,“走进南方”专题调研启动仪式暨思政实践开课仪式在南方报业举行,中文系调研团全体师生以及南方报业青年代表参加仪式。

侯小军对中文系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亲切交流,勉励大家在实践中用心观察、积极体验,感受广州和南方报业的发展活力,祝愿大家在高质量完成思政实践课程的同时,又能收获一份难忘的大湾区记忆。

叶威惠代表中文系感谢南方报业提供的宝贵机会和精心安排,希望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探索,用心去观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增长知识、扩大见识、提升综合素养。

随后,学生代表陈巧桐和吴浩楠分别发言,表达了对南方报业的诚挚感谢。“作为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认识中国不只是在高耸的象牙塔上瞭望,更应在田野上、在大地上、在真实可感的社会中体验观察,主动思考,不负此行。”

最后,南方报业青年代表同北大中文系师生进行了座谈交流,面对同学们对于媒体行业发展、记者工作特性等方面的问题,南方报业青年代表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其爱岗敬业的态度、认真细致的作风和在每一个闪光的瞬间寻找职业认同感的行动,让同学们为之动容。

开课仪式结束后,同学们深入南方报业参观,重点围绕“两端一云”了解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成就。“两端一云”是南方报业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深入推动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即:全力推动南方+提档升级、建设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Today)和打造支撑服务全省媒体融合的统一技术平台“南方智媒云”。调研团依次走进南方智媒云、南方都市报N视频、南方+、南方网等单位,在生动讲解和实地走访中汲取南方报业转型的智慧。

参观N视频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传统纸媒到新媒体时代,以大众视角看,可能只是铅字到屏幕的变化,却不知转型背后的波澜起伏都彰显着智慧与勇气。在不同单位走访后,同学们对传统纸媒向“报、刊、网、端、微、屏”全媒体传播矩阵的转变有了初步认识。在南方智媒云,大家看到新兴媒体发展的未来趋势,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南方报业非常重视自主技术平台和能力建设,南方智媒云正是集团重点打造的总技术底盘。

透过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数据,大家看到南方报业强大的影响力,了解了主流媒体如何牢牢掌握舆论话语权,宣传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真正理解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深刻含义。此外,大家通过观看南方+、N视频等推出的视频产品,直观地感受到其鲜活生动的风格,也被其中的优质内容深深吸引,将宏大的“转型”概念化为具象。

虎门炮响惊醒睡狮,回望历史吾辈当自强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是改革与开放的象征,也是近代史上最先遭到冲击的地方。在东莞市虎门镇,威远炮台旧址依旧在珠江入海口屹立,诉说着沧桑和屈辱的故事,旁边的海战博物馆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满是前来参观的游人。

参观威远炮台旧址

8月1日下午,调研团来到海战博物馆,重回鸦片战争年代,真正走入那段激荡的岁月。海战博物馆的展馆设计颇为巧思,走进博物馆门口,一个巨大的雕塑映入眼帘,西方工业文明砸开晚清版图的瞬间被凝固定格,数条铁链象征着西方列强捆绑中华民族的枷锁。展览讲述“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世界”,将东西方在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一左一右进行陈列和介绍,置身其中犹如穿行历史,厚重与沉思扑面而来。

从展厅走出,调研团来到威远炮台旧址,触摸斑驳的墙面和冰冷的大炮,在海风中眺望,曾经英国战船气势汹汹涌来的江面,已有气势恢宏的虎门大桥横跨其上。当年炮火燃烧之处,已成为市民望海凭吊的场所。在讲解中,大家被当年那批遭遇变局时勇敢向前,为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爱国志士所感动,也增强了背靠强大祖国的自豪感。

科技创新推动发展,低空经济引领潮流

“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全球第8位。科技创新排名稳居前列的背后,是广州科技“硬核”实力的体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广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斐然,其中,低空经济产业和芯片产业发展迅猛。

参观小鹏汇天、亿航智能公司

今年5月22日,广东省公布《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竞逐低空经济产业高地。调研团先后来到小鹏汇天和亿航智能两家在载人飞行器研发领域领跑的企业。参观过后,调研团和企业工作人员就低空经济发展前景、技术迭代及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交流,期待着低空经济的发展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令人大开眼界,芯片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也让调研团感受到科技发展的活力与难关。穿上鞋套和无菌袍,走进粤芯半导体的智能化生产车间,这是调研团成员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高度智能化的芯片生产流水线。得知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芯片是以这种方式生产,大家都连声赞叹。尽管关键的设备仍依赖进口,中国科技的追赶任重道远,不过大家对中国半导体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有志于以多种方式助力科技进步,为中国科技增添蓬勃活力。

深入粤港澳大湾区 感受新时代融合聚变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11座城市握指成拳、优势互补、协同发力、融合发展,谱写了恢弘壮丽的篇章。大湾区融合,交通先行。此前,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已经横跨伶仃洋,拉开了织就跨海交通网络的序幕。6月30日,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运营,深圳、中山之间的车程由此前的近2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一桥飞架珠江口东西两岸,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参观深中通道展厅

成就背后,是技术攻克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何在复杂的海域建设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在实地体验深中通道的便捷之后,走进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展厅,调研团了解到,为实现这一目标,科研人员分别为开凿岩石、收集岩石和清理淤泥研发了全新设备,也为深中通道建设量身定做了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实现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大工程背后,都是中国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创新与探索。

参观“大潮起珠江”展览

在“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展”中,调研团近距离感知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华丽蜕变为领跑全国的创新城区。在生活微观与宏大的历史相结合的展览中,大家被“杀出一条血路来”和“拓荒牛”的精神深深感动。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跟随总书记视察脚步,调研团走进展览,感受那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荡气回肠的历史。

从改革开放的壮举,到深中通道建设的奇迹,一以贯之的是勇往直前的拓荒精神和脚踏实地的默默耕耘,这将持续激励着调研团成员砥砺前行、勇往直前。

探幽岭南文化,触碰中西交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岭南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是什么?如何擦亮岭南文化名片,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保护好岭南文化?也是新时代摆在青年面前的“现实问题”。

8月4日上午,调研团一行走进坐落于从化凤凰山麓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主要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职责,建有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刚接近广州分馆主楼,同学们便被“植根中华”的格木古树、厚重雄伟的“文明基石”所震撼。“千秋写印,华夏有章”,同学们在中华版本形态嬗递中体会中华版本的演变历史,从版本源流、材质更新、技术进步等多个维度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红色印记,映照初心”,在红色广东专题版本展,同学们沿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脉络,回顾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互鉴千年,融通未来”,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以时间为经、版本为纬,彰显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倡议的历史底蕴和宏伟前景。于行走之间,调研团切身体会广州分馆如何具体落实“中国高度、世界广度、技术锐度”,感受到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鲜明的岭南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参观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

从版本馆走出,调研团一行来到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当骑楼、粤剧、广绣等具体的文化形态展现在眼前,如何传承岭南文化变成真实可感的问题。调研团穿梭在巷陌之间,体会着新与旧的融合:一面是古老街坊“修旧如旧”,平衡商业与人文,在创新思维的不断推动下实现华丽转变;一面是西关大楼岿然不动,向远道而来的人们讲述古老智慧。大家在转角间感受时代巨变,于俯仰间探察文化气息,尝试解开永庆坊传承岭南文化的密码,破解岭南文化传承问题。

参观沙面

历史决定了广州是一座交织着中外气息的城市,沙面历史文化街区恰是一个微缩的历史文化窗口。调研团行走其间,150多栋欧洲风格建筑静静矗立,诉说着近代租界的历史烟云,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如今的沙面依旧与外界有明显的地理界线与文化差异,形成了功能相对完善、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色的历史街区。

广州,新旧同框,东西交融,与时代同频,与历史呼应。如何传承岭南文化,赓续中华文脉,调研团成员在努力寻找这一份“岭南答案”。

脚踏绿美乡村,体感智慧农业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广州正以头号力度推动“头号工程”,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百千万工程”)作为“二次创业”再出发的“破题之钥”,努力推动乡村振兴。

落地在增城区派潭镇的南方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是这个“大工程”的一个“小切口”,建设运营主体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项目打造了以“传媒+现代农业、农旅、研学、康养”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综合体,规划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引领区、智慧农业示范区、田园休闲体验区、生态康养度假区等四个功能分区,努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广东乡村振兴示范标杆,对推动增城区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观南方乡村振兴综合体

8月5日上午,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大家了解并品尝了“喝着山泉水长大的丝苗米”,通过参观直播室体会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戴着草帽行走在田地,感受着乡村振兴战略赋予土地的勃勃生机。在这里,人们可以齐根收割金黄的水稻,脚踩脱谷机脱粒,手扎稻草堆;可以去相框点借景高埔水库,为自己拍一张稻田写真;还可以去美猴王稻田画边乘坐彩虹热气球,一览希望的田野……昔日的僻远乡村摇身变为农业乐园。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历来是岭南的亮丽名片,8月5日下午,调研团一行来到从化荔枝文化博览园,亲身感受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实践。

参观从化荔博园

智能化是从化荔博园的关键词。荔博园有三个革新点:前期,利用高接换种、无人机授粉等技术,缩短培育年限,提高单树产值;中期,创新试验荔枝石斛共生、荔枝板蓝根共生等模式,实践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空间;后期,利用华隆国财保鲜有限公司的创新冻眠技术,保留荔枝口感,延长储存时间。一颗颗甜美的荔枝背后,是农人代代经验与新质生产力的紧密结合。通过参观调研团认识到新型的生产模式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托举,产业更新更需要人才的支撑。

结语

脚踏祖国大地,聆听时代脉搏。六天的广东之行让调研团对广东从陌生到熟悉、从新奇到不舍。无论是“新型主流媒体”的困难与对策,低空经济的前景与思考,还是深中通道的宏伟震撼,岭南文化的厚重鲜活,都构成了调研团独特且难忘的广东记忆。

走进南方,不仅是走进南方报业,更是走进广东,走进祖国的南方大地。认识中国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调研团也绝不会“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拾取散落在街道的市民声响,链接隐藏在个体里的城市记忆。作为时代青年,如何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如何与国家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何担当时代责任,奏出时代强音,始终是大家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问题。而广东这座历史厚重的城市,也将以其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成为大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文化影像。

调研成员感言

这六天里,我们“走进南方”,深入了解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流媒体转型建设之路,近距离接触记者老师,用体察世界、社会的初心与众多感动的瞬间构筑“记者”印象;我们参观了深圳“大潮起珠江”展览馆,感慨一座城市繁华背后的苦与乐;我们也在街头巷尾,感受“羊城”广州时刻起伏跳动的心脏......新奇的体验让我认识到,理论要有高度,思想要有深度,实践亦要有厚度。流连于书本知识之外,我们更要用自己的眼光观察更为广阔的社会,昂首做思想的芦苇,以坚韧的心性迎难而上,以成长的姿态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姚子墨

在南方报业的记者身上,看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看到他们对每个闪光瞬间的珍惜与长久的思考、坚持,以及不断地自我更新适应新发展;走过永庆坊的青石板,非遗作坊里巧夺天工的象牙球、广绣让我惊叹不已;粤剧传承人从“戏子”到自立自强爱国先驱的浩然正气,脑溢血后坚持着演完最后一场戏、双目失明而仍然抖擞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用手触摸威远炮台沧桑的石壁,百年前的历史从未冷却,而又被今日的骄阳晒得滚烫。几天的时间,一座有众多历史交叠的城市,一群人前前后后走过天桥,夏季傍晚的余热还未散去,灯火已经通明。这也许是我最接近不同的生活、生命、历史和未来的一个时刻。

——陈巧桐

对我来说,这次广州实践还是收获颇丰的,主流媒体转型、传承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聚变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课题。之前文学课上都是做一些文本细读的工作,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真实的社会比一篇单纯的文本更复杂。我也学会了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在和记者、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总而言之,我非常感激能够参与这次实践活动,最后非常感谢南方报业的老师们精心组织的这场活动!

——吴浩楠

这次“走进南方”调研活动,让我第一次走进南方报业,走进广东。与南方报业的亲密接触让我见识到真实的记者生活,与记者老师的交流更让我为他们身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与担当所触动。在虎门炮台遗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从未如此鲜活,鸦片战争的炮声犹在耳畔,天真烂漫的孩子已在享受着滨海的宁静生活。深中通道的多项技术创新、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令我直观感受到国家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势头。六天很短,但我想我会永远记得粤剧博物馆里动人心弦的唱段、西关大楼古朴的三层楼、牙雕工作室巧夺天工的“鬼工球”、荔博园先进的全自动施肥浇水技术。广州是一座历史、现代、未来交叠的城市。再次感谢所有老师与同学们。

——季亦贝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