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共酿,同守山河绿
晋代时,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神话:一位沈姓官员夜深偶遇故人,无以为酒,乃“投钱于水中”,河水立时变为佳酿,二人遂得以酣畅共饮。此夜之后,这条神秘的河流被称为“酿川”,而沈姓官员也更名为“沈酿川”,从此平步青云,官至尚书。
这虽是志怪之言,却揭示着古人眼中佳酿与水源的密切关系。古法酿酒,对水源要求十分严苛,因此导致适合酿酒的上佳水资源极为稀缺,这也是“酿川”进入神话语境的现实原因。而与神话中“酿川”相呼应的,是现实中拥有“美酒河”之称、氤氲千年酒香的中国赤水河。位于北纬28°的赤水河中游,依托明水秀谷而生的习酒,在每一滴醇香迸发的佳酿之中,都折射着酿酒人与水、与山河造化之间的互相成就。
镜水屏山间的酒香神话
水为酒之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发现了水源对酒品质的重要影响。在《礼记》中,曾将酿酒的准则归纳为“六必”:“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香”字本义为谷物甘美,因此“水泉必香”所指向的,是水源的清甜甘洌,口感卓绝。
为了做到这一点,古人堪称煞费苦心。北魏时期有酿酒大师不顾艰辛,乘舟至“河之源”,以葫芦接水,用以酿酒;而明代《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更是考究到连煮酒的水,都要待“新雨过,收叶上荷珠”而成。
为什么历代酿酒人对水如此重视?这来自长期酿酒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智慧。在制酒工艺中,制曲、洗涤与勾兑皆会用水,水的酸碱度、微量元素对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极为重要,而其洁净程度、甘洌口感,则影响着勾兑降度后的酒体味道。
在距今近1500年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便记载着古人的取水准则:“收水法,河水第一好。”“作曲、浸曲、炊、酿,一切悉用河水;无手力之家,乃用甘井水耳。”而在明代《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则将这一选水标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他认为就连制曲时舂米的杵都要用流动的河水洗净,且“必用山河流水,大江者不可用”。
这些记载并非古人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种对自然生态朴素却敏锐的认知——大江之水携沙带泥,主流较为浑浊;而如赤水河这般的河流,则过山峦之滤,集泉水之精,于河谷翠碧间流波澄明,从中取水,可赋予酒体剔透甘洌的灵性。
美酒河流淌的酱香传奇
在黔北高原,赤水河的波涛滚滚东流,冲击出二郎滩头的钟灵毓秀,也流淌出了鳛部酒谷的酱香传奇。
每年的丰水期,水流携大量红沙而下,形成了河水赤红的奇观,“赤水河”由此得名。而在重阳至次年端午期间,丰水期结束,赤红的沙土逐渐沉淀,再经由岩层的重重过滤,水中杂质被滤走,丰富的微量元素则留在水中,赋予了河水微甜清爽的口感。滔滔赤水在此时褪去了赤红,恢复了如秋月霜空般的明澈本色。
这是赤水河水质最好的时节,也是优质酱酒重要原料——红缨子高粱的成熟之际,从古至今,赤水河畔的酿酒匠人们总会在重阳取水,并进行第一轮制曲的投料工序,这被称为“重阳下沙”。饱满细密如琉璃的高粱颗粒被碾碎,混合着来自赤水河富含微量元素的清水,再经过蒸粮、摊凉、堆积、入窖发酵等复杂工序,水与粮,无机物与微生物将共同奏响一段关于酱香酿造的华彩乐章。
而成就这段美酒交响的,不只是赤水河绝佳的水质,更是来自自然造化的钟情馈赠。习酒厂区所在地鳛部酒谷拥有长达三百多天的无霜期,四季温度差异较小,较高的湿度令这里云雾缭绕,芬芳的紫土地上万物生长,而水清风缓的气候特点,则催生了赤水河中游郁郁勃发的山林生态。在这里,对水质极为挑剔的淡水海绵安然摇曳;“植物活化石”桫椤在微风中树影婆娑。
在微观世界,美酒河的千年酿造史,邂逅空气流速缓慢、高湿度的特殊环境,留下了不可复制的、富集微生物的酒谷空气。据研究,鳛部酒谷的微生物高达1631种,它们在这里此消彼长,在代谢过程中遗留下多种风味物质,形成了习酒酒体的丰富口感,也为这场北纬28°的赤水河生态盛宴,带来了浓郁的酒香。
君子所求,取之有道
朱熹的《孟子集注》写道:“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自然赋予人类纯净的水源、丰美的物产,而君子之道,则是取之有度,懂得克制与尊重,绝不会一味索取消耗,不知满足。
为保护赤水河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习酒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寻找更为绿色环保之路。
1992年,习酒出资开展千里赤水河考察行动,一支以贵州省16位人文学者组成的科学考察团,踏上了赤水河的寻源之旅。在此之前,赤水河的源头说法莫衷一是,有云南镇雄、贵州毕节与四川叙永三种史籍记载。源头的不确定,直接导致人们无法掌握赤水河的水文与周边地形,难以进一步研究、实施保护方案,更难以实现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合作。
经过在贵州省内的实地考察后,考察团确定赤水河并非发源自毕节,并且决定扩大考察范围。他们查阅大量地方方志,并走访群众,最终将赤水之源的范围圈定在了云南镇雄县。虽然有了调查范围,可水流情况千变万化,不仅有地表可见的“明流”,也有潜藏在暗处的伏流,想在巍峨山峦中寻找到确切的源头,无异于大海捞针,即使找到了可能的源头,也难以判断是否与下游相接。最终,考察团决定采用一种“笨办法”,他们将谷糠撒入河流入洞口,并搜寻谷糠漂出的方位,以此来确定河流的走向,用这个方法,他们终于锁定了赤水河的源头在鱼洞河上游的滮水岩。
这次千里寻源,令赤水河的丈量长度增加了86.5公里,也令曾经无人问津的滮水岩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保护。在2004年,滮水岩所在的云南省镇雄县板桥镇正式更名为赤水源镇,这对赤水河的保护,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在此后,习酒曾多次向赤水源头地区、长江流域等地区捐赠资金,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并开展跨区域合作。
赤水河的寻源之旅,是中国人饮水思源、认识自然的一次重要例证,也是习酒对赤水河生态保护的一道缩影。几十年来,习酒的绿色理念浸润在方方面面:习酒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为了减少在赤水河的取水量,在2012—2014年,习酒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冷却水循环设施,可对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而从2018年起,习酒投资近6000万元,实现风冷设施对水冷设施的全面替代;为了防止污水污染环境,习酒自2019至今投资近5亿元,建立了国内一流规格的高标准污水处理厂,其排放出水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排放标准,目前是赤水河沿岸,乃至白酒行业的高标准设计。即便排水已经达到了高标准,其排放出水也不再直接排入赤水河,而是先在临江河排放,通过进一步自然消解与净化后,才会流入赤水河。
流淌的美酒河、自然造物给予习酒人以酱香天成,而习酒人则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仍恪守着君子的谦抑之心,以感恩与赤诚回守山河。
得于山水,还以浓翠
君子对自然的回馈,在克制,也在守护与反哺。自2015年起,习酒便持续开展“保护赤水河·习酒在行动”全员义务植树、植草活动,在十年时间里,3.1万余株树木在赤水河畔摇风拂水,1000余亩土地被翠绿色彩的植被所覆盖,水中波光与岸上树影相互呼应,共同成就了习酒生态酒城的高颜值。
若将目光聚焦到赤水河沿岸的密林深处,还有一群人也在为绿水青山筑起屏障。云南镇雄场坝镇,罗汉村头顶上的以拉老林是镇雄县最大的一片森林。2012年,常吕共第一次下河捡垃圾,因为他在报纸上读到,“下游贵州四川用这股水煮酒,镇雄一些人也饮用这股水。”他说:“看到河脏,我很难受。”与常吕共一样投身生态保护事业的护林员,正在逐渐增多。如今镇雄县全县护林员、赤水河巡河员等已超万人,分工负责,井然有序,离赤水源最近的一道绿色屏障已经筑起。
中国护林员群体对生态保护事业意义非凡。到2022年8月,中国各类生态护林员已超200万人。根据统计,截至2020年,护林员的年龄集中在46-60岁,还有近六万名护林员年逾六十,是名副其实的老龄化工种。出于对生态守护同道之人的帮助,和对老龄群体的关怀,2023年8月,“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经过一线调研,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启动了“习酒·吾老安康2023年度赤水河流域护林员关爱行动”,捐赠护林员关爱基金共620.88万元,向赤水河流域内的1964名护林员发放慰问金,并向36名优秀护林员每人提供1套专业装备。
赤水河流域之外,习酒落实生态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走向更广阔的贵州河流生态事业。作为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贵州省第一大河,发源于贵州西部威宁县乌蒙山东麓的乌江,有贵州“母亲河”“黄金水道”之称,水脉润泽云、贵、渝、鄂四省市,并最终汇入长江。
与赤水河一样,乌江对于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有着重要意义。乌江清,贵州水清。为守护乌江之绿,黔西持续进行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工作,并建立了“三保三增三防”的森林责任管理体系。在各地各方力量的组合拳下,2018年,乌江贵州段的水质总体评价为“优”,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96.5%;2020年,乌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如今,乌江流域范围内县城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更是高达100%。
2024年,“习酒·吾老安康”护林员关爱行动走进乌江流域,继续行君子之义,守护山河守绿人。
君品须有“畏”,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君子之义,是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山林水泽,俯长河,仰碧空无愧。美酒河从不说话,但每一滴洁净剔透的河水,每一次山水澄明的映照,都是一场君子与造化的促膝长谈。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