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来谈杜甫:成都这个城市有点情调,首先就是杜诗定下来的

很多诗人在塑造自己,有时候也会被人家塑造,媒体评价,贴了标签,他自己去适应那个标签。但杜甫没有,他是集大成,在优美的时候就优美,苦难的时候他也不规避。

责任编辑:李慕琰

阿来已三次通读杜甫,出版了《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一书。(受访者供图)

阿来已三次通读杜甫,出版了《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一书。(受访者供图)

阿来每年都会花一段时间读诗,从《诗经》《古诗源》开始直至唐宋,他已三次通读杜甫。2023年,他出版了《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一书,这源于2022年2月至2023年9月,阿来围绕杜甫成都诗所做的20期系列讲座。

阿来从《成都府》说起,杜甫迁居成都,觉得不必再为颠沛流离而哀伤,要开始新的生活了;由《卜居》讲到《堂成》,这些诗歌详细记载了草堂的营建,经历了选址、募资、造园等一系列过程;最后谈《去蜀》《寄岑嘉州》等诗作,再现诗人临别成都、巴蜀的心绪。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逃避无休无止的战乱,杜甫携家眷前往成都,寻找一个安定的栖身之地。在友人帮助下,他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在成都,杜甫收获了人生短暂的安乐时光。公元759年至765年,杜甫先后寓居成都3年9个月,留下240余首诗。阿来整理了这期间杜甫写的诗,尝试还原他晚年在成都的岁月。

虽以《尘埃落定》《机村史诗》《云中记》等小说扬名,阿来的文学生涯却是从诗歌开始的。1980年代,他开始写诗,一写就是十年。此后,他的创作转向小说。然而,在阿来心中,诗情并未泯灭,他希冀把自己的写作带向更广义的诗。

趋近于当时的文艺潮流,青年阿来大量涉猎的也是外国文学作品,但那时他已对“中国人用外国腔调说话”的现象有所警惕。“在语感上、语言方式上应该跟我们自己的传统有连接。”阿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些年,他阅读中国古典著作多了起来,超越了外国书的比重,是年轻时的反转。

阿来对古典小说兴趣不大,认为“即便包括四大名著,都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若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还得读中国的诗歌与散文。读古典诗歌,绕不过的高峰便是杜甫。“到杜甫,诗歌就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时期。所有的诗体、所有的体裁他都玩,而且都玩得很好,所以他叫‘集大成’。”

讲述杜甫诗的著作犹如恒河沙数,阿来不满足于常见的串讲,而是将范围凝聚为杜甫在成都作的诗,并与当地文化相印证。阿来提及,当下讲文旅融合,但大多数人没有真正研究一个城市内在的文化气质、历史资源。“我们要打开一个城市的历史,还可以有很多方法。过去时代的人的记录,自然风貌、城市格局、人的生活状况、社会矛盾,都在这些具体的描绘里头。”

杜甫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是个四川诗人,恰恰因为他的艺术生命里最辉煌、最成熟的日子,是在巴蜀度过的,他的诗作在这一时期跃上了新的高度。

他的诗中,那些关于成都的雨和江的美好诗句深入人心。“成都可以为此而感到骄傲了。天地广阔,雨落无边。可是,又有几丝几缕被诗意点染后,至今还亮晶晶地发出韵律的清响?”阿来写道。

"未卜见故乡"

南方周末:说到杜甫成都诗,第一篇肯定就是《成都府》。古人说“杜陵诗卷作图经”,首先是从同谷到成都的十二首纪行组诗。

阿来:因为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写组诗,安史之乱当中的“三吏”“三别”,他觉得一首诗单薄,就成组地写诗,只是那个时候没有组诗的概念。像他的《秦州杂诗》,在天水,就是组诗。他后来从同谷来成都,也是每经一地差不多都有一首诗,桔柏渡、剑门、鹿头岭,下了鹿头岭,到了平原,远远看见,终于在黄昏时走到城里头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