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病毒,公卫疾客的“速度与创新”

各地疾控中心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数字化管理、成人疫苗接种重视、科普教育和社区参与的一系列共性特点。每一位“公卫疾客”的努力,每一个创新项目的实施,都是在为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支疫苗,如何抵达我们身边?

预检、登记、收费、接种、留观,这些环节确保了疫苗接种的顺序与安全,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护。

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免疫规划,作为三级预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级预防”,疫苗在过去数十年里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疫苗接种程序,也一直在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演变。各省市、区县疾控中心和接种点因地制宜展开一系列疾控创新实践项目,从预约、接种到管理,全方位提升疾控中心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助力中国疾控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速度与创新,公卫疾客在行动。

病毒无处不在威胁健康,无数公共卫生疾控人员默默守护大众健康,以预防接种为大众筑起保护墙,这群“公卫疾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公共服务精神。每一个接种点、每一次预约、每一支疫苗,背后都是一份对生命与健康的尊重和关爱。

成人预防接种,促进医防融合

成人预防接种是公共卫生体系中一个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很多时候,成年人会因为生活忙碌而忽视自己的健康需求。但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成人疫苗接种需求逐渐增加,各地疾控中心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许多创新实践,形成正向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了成人疫苗的接种率,更是增强了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方针,天津市东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动了“全生命周期免疫”工作,既关注儿童免疫规划的落实,又大力推动成人疫苗接种工作。其中 ,“全科医生疫苗处方”项目首先在张贵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全科医生在工作中对成年人进行疫苗接种健康宣教,直接在门诊系统内为居民开具“疫苗处方”,居民可在门诊缴费后到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不需要二次问询和重复挂号。

原来,疫苗接种工作中的一个短板在于疫苗接种工作主要局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科。随着“全科医生疫苗处方”项目的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其他科室力量如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为市民科普宣讲成人疫苗并开具“疫苗处方”,进一步推动医防融合。

“我们之所以要推动‘全科医生疫苗处方’这个项目,初衷也是为了让市民更多了解疫苗,扩大我们整个疫苗接种覆盖的人群。”天津市东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免科科长李玉峰介绍说,“原来的疫苗接种更多地覆盖于0-6岁的儿童,而现在包括成年女性、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中年人都可以接种疫苗。”

天津市东丽区张贵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HPV疫苗接种为例,为规范预约渠道,方便群众接种,北京市海淀区也要求全区非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免疫规划门诊和成人预防接种门诊按照工作部署按时上线。截至2023年10月30日,已有37家医疗机构使用该平台,平台已累计预约HPV疫苗15000多人次,接种13000多人次。

成人预防接种门诊的创新模式为成人疫苗接种与疾病预防带来了诸多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深圳市罗湖区翠竹街道社康中心,是广东省首家成人预防接种门诊。“成立成人预防接种门诊是为了方便广大居民,不会让他们在想接种疫苗的时候,苦于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接种。”深圳罗湖区翠竹街道社康中心主任李智深介绍道。

这些举措体现了公共卫生体系中医防融合的重要性,通过全科医生的参与和专业指导,确保了疫苗接种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当品类覆盖面持续扩大,市民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选择,真正实现“一站式”解决预防接种问题。

智慧疾控,主动免疫的信息化手段

疫苗作为主动免疫的重要手段,在高知晓率和低接种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这正是各个地区希望填补的空白。在现代公共卫生体系中,智慧化管理成为应对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疫苗接种的智慧平台建设,各地疾控中心逐渐破解了智慧疾控的密码。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不仅让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也让居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接种等候区,“大数据驾驶舱”LED屏格外显眼,屏幕上,各时段取号人数、接种等待时长、疫苗种类、厂商、价格……所有信息及大数据分析正滚动显示。

前来接种疫苗的居民首先进行人脸扫描并完成身份信息核对、由医务人员进行确认后,疫苗便自动从冷库通过传送带传送到了接种室,无需额外的登记与等待。

鄞州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科长周贝回忆道这些年的变化,“以前,疫苗通过传统的人工扫描入库,而现在则通过冷链机器人自动扫描入库。之前需要人工拿苗、发苗、补苗,到现在一键确认系统自动发苗、补苗,预防接种门诊的医务人员也迎来了全新的智慧化接种时代。”

高效轻松的氛围背后是多年的努力。据鄞州区疾控中心疾病防制科副科长俞紫莲介绍,鄞州建立预防接种智慧系统可以追溯到13年前。从1.0版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经过多次升级,到2023年底,正式进入5.0时代,“融合了十大智慧元素,包括大数据驾驶舱一体化决策系统、身份识别智慧辅助规范接种、AI回复电话咨询和智能催种功能、疫苗自动上架AI系统、疫苗自动发苗AI系统等。”俞紫莲介绍道。现在,鄞州区预防接种门诊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AI等信息技术的智能算法联通预防接种的预检、登记、收费、接种、留观等各个环节,并实现全流程的数据分析与决策管理。

宁波市鄞州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徐汇区的社区预防接种门诊也采用了“智慧免疫”系统,居民可以网上预约,在预约时间内接种,整个过程的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实现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据上海市徐汇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钮登介绍,徐汇区已完成7家智能化冷库建设,所有免疫接种门诊均已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搭建起徐汇区智能免疫服务的框架。未来,徐汇区还将持续推进标准化接种系统升级、制定数据标准接口、探索预防接种信息开放模式等工作。

街道社区门诊所承担居民人口是巨大的,“智慧免疫”升级的每一步,都影响着万千市民的健康福祉。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承担了辖区内30个居委会、9万多人口的预防接种工作。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沈雷表示:“目前网上预约量已占到了门诊接种量的70%左右。与之前相较,单次登记耗时减少了3~5分钟,缓解了高峰时段的门诊压力。”他补充道,“智能冷库投入使用后,疫苗储备量增加了3倍以上。目前我们的疫苗供货稳定,储备也非常充足。”2023年9月开始使用智能冷库后,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九价HPV疫苗预约接种服务。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也帮助构建病原检测体系,增强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在重庆市南岸区,疾控中心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病原检测体系、核酸检测网络和艾滋病网络检测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哨点布局、苗头风险监测、症状主动监测,全面掌握工作主动权。在卫生应急方面,南岸区疾控中心健全建立了“3+7+11”的三级预案体系,搭建覆盖全区15家医疗卫生机构,84家中小学的信息化应急网络平台,24小时开展监测。棘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能迅速得到预警与处置。

这些地区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智慧化平台在疫苗接种和公共卫生防控中的关键作用。智慧疾控的探索和实践,为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推进注入了坚实的力量,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健康。

社区健康促进全方面铺开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理念。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内部体系建设上,还通过多方共管共治,走进校园健康教育和社区健康促进,利用时下热门的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媒介创新科普,将健康科普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展现了全方位铺开的公卫系统,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武汉市洪山区是科教大区、大学之城,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内的3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60万人,在校中小学生也将近12万人。学校和师生的科普教育成为洪山疾控的工作重点。洪山区特色健康教育科普品牌 “开学健康第一课”应运而生,通过将健康科普理念融入校园健康教育,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理念的实践。除了校园这个大“社区”,洪山区正在构建街道+医院的健康科普联盟,“健康in洪山”健康新品牌在2023年4月正式启动,依托洪山区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讲师团,医疗机构深入各社区等场所开展巡讲和义诊活动。

社区开展疫苗接种。(图/视觉中国)

近年来,新媒体传播已然成为居民中普及率最高的传播手段,当大众打开“洪山疾控”的微信视频号,会看见“丹丹姐说健康”系列科普视频,围绕时下的健康热点话题进行科普解答,洪山疾控负责人徐丹丹正是此系列视频的女主播。“丹丹姐说健康”科普账号以短视频和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从个人口播到情景剧场、趣味变装、专家访谈,“花式”开展健康科普教育。这些创新的科普方式,不仅覆盖了更广泛的受众,也提升了公众对疾病预防、疫苗接种、早诊早治等方面的自我健康素养。

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飞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也须联动,以提升公众对于疾控系统和疫苗安全有效的信赖。

昆明市五华区则通过卫生健康局、区市场监管局与区疾控中心的联动,建立了疫苗管理互通机制,共同做好疫苗流通全流程的监督管理。定期召开疫苗管理工作会议,推进疫苗监管和储存运输的共管共治,确保疫苗的安全。

各地疾控中心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数字化管理、成人疫苗接种重视、科普教育和社区参与的一系列共性特点。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让疾控工作更加贴近人心,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也映照出中国疾控体系改革的广阔前景。

疾控创新实践不仅展示了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更体现了对公共健康的深切关怀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每一位“公卫疾客”的努力,每一个创新项目的实施,都是在为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