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立主义与自由贸易之间:美国贸易政策的“掉头史”

美国的贸易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增加政府的收入,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厂商免受外国厂商竞争,以及通过互惠协定减少贸易壁垒和扩大出口。

而按照目标优先级,美国贸易政策可以划分为几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从联邦政府成立到南北战争,创造关税收入是贸易政策的核心目标。第二个时代是从南北战争到大萧条,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厂商是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三个时代是从大萧条至2019年,旨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互惠贸易协定成为优先考虑对象。

而如今,美国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正在重回进口限制,当然,其表现未必是关税壁垒,更多的可能是以各种手段促使制造业和技术研发回归美国本土。

责任编辑:辛省志

北有冻土,南有沙漠,东西两个浩瀚大洋的美国,与其说是一个大陆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巨型岛屿。

就美国的立国过程而言,一波又一波的移民从欧洲大陆因躲避战乱、饥荒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残酷变革而来,先是有其特殊的异议者、流亡者和反叛者的自我拔高叙事,视自己为道德上的“山巅之城”,又在西进运动时期加入了“昭昭天命”来为版图扩张进行合法性背书,但有趣的是,当地理边界基本固定之后,美国主流政治精英在对外关系上的一致共识,却是“孤立主义”。早在北美独立战争之前,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就反对欧洲大陆国家那种相互结盟攻伐不休的做法,这主要是因为英法七年战争主战场便在北美,当地居民苦不堪言。同样亲身经历了七年战争的乔治·华盛顿,也在离任之时一再告诫后来者,美国应扩大商业关系,减少政治联盟,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漩涡。美国孤立主义政策的经典表述来自托马斯·杰斐逊,即“与所有国家保持和平、贸易和真诚的友谊,不与任何国家结盟”,这也常常被现今的美国国内保守派拿来引用。

孤立主义思维体现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就是“小院高墙”。由于北美大陆自然禀赋优越而人口稀少,人均资源极为丰富,再加上《宅地法》等等一系列配套举措,使得美国一直是一个高工资且自给自足的经济体,至今我们仍能从共和党保守派身上看到这种强调个人奋斗、自食其力的思维烙印。如果用中国读者熟悉的话语来比喻的话,这是一种自耕农意识,可谓是美国版的“男耕女织”。总体而言,在两党制于19世纪30年代形成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民主党主张低进口关税,辉格党与共和党则主张保护性高关税。这一党派分歧有其地理基础:在南北战争前,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希望通过工业品高关税、农业品低关税来保护自己的产品竞争力,同时保持选民较低的生活成本;而民主党代表南方农业资本,希望通过工业品低关税、农业品高关税来维持自己的利润格局,但随着南北战争结束后的政治重建和经济模式变化,加州金矿、两洋铁路以及蒸汽机和电报的发明对太平洋航运的改变,以及巴拿马运河的最终开凿,美国的西部农业/矿业复合经济成型,这又给了政治版图变化新的动力。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来自爱尔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天主教移民剧增,使得美国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大变化,共和党日渐成为中西部资源类地区和制造业城镇的代表,而民主党的大本营则转向东西海岸的贸易城市精英,这也使得共和党“更本土”,民主党“更国际”,这一特点一直延续至今。默里·罗斯巴德在《现代美国的起源》一书中就认为,美式保守主义根植于清教徒对天主教的反对,进而延伸到反“异质文化”的移民。当然,在冷战结束之后,这种矛盾逐步转变为“多元文化”和“大熔炉”之间的分歧。

美国贸易政策的三个时代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欧文在《贸易的冲突》一书中总结道,美国的贸易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通过对进口产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