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诉讼背后:“隐身”的法律咨询公司

研究时,以一家上海日化企业为原告检索,发现有13353个案件,覆盖全国232个地级行政区和4个直辖市。而考虑到裁判文书公开程度等条件,实际案件覆盖面可能更广。

法律服务行业的壮大,是为了补齐法律服务的短板,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去法院起诉,让国家成为诉讼大国,我们要警惕这种风险。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2年9月1日,北京服贸会上的法律服务专题展。(人民视觉供图)

2022年9月1日,北京服贸会上的法律服务专题展。(人民视觉供图)

在一些“批量”民事侵权诉讼中,主导诉讼的既非原、被告,也不是法官律师,而是在裁判文书上“隐身”的法律咨询公司。

这并非法律圈的新知,但少有人探究背后的利益链条与生成机理。

2024年5月30日,《中国应用法学》杂志刊发了论文《被制造的过度诉讼:从一类案件的生成机理透视类案多发的深层原因》,论文指出:在知识产权案件中,大量法律咨询公司会采用类似“全风险代理”的诉讼模式,主动为被侵权企业垫付费用并获得授权,再与公证处取证,“委托”律师事务所代理诉讼,获得赔偿,最后按比例分成,形成一条诉讼产业链。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自2022年起,课题组在云南、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河南、上海、辽宁等多个省市的政法机关开展了多个主题调研,其中包括过度诉讼调研,持续至今。

在对不少法官进行访谈和后续调查挖掘后,课题组认为,这些侵害商标权纠纷案虽基于合法权利主张,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呈现出泛滥态势,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这在客观上也影响到其他更有必要进行诉讼的案件审理。

批量诉讼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些案由中占比非常大。以商标侵权纠纷为例,研究时,课题组以一家上海日化企业为原告检索,发现有13353个案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一位教师统计过2014年至2018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商标权侵权纠纷、著作权侵权纠纷和专利权侵权纠纷案一审裁判文书,发现其中可能的批量诉讼案件分别占前述案件九成、八成和三成。

近日,课题组带队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侯猛与课题组成员金上钧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谈论诉讼产业链如何产生,法律咨询公司如何规制以及过度诉讼该如何破解。

多方合谋

南方周末:批量诉讼不是新问题,你们是如何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觉得需要做实证研究?

侯猛:过去,实务界对批量诉讼关注较多,学界的专门研究较少。即使是学界的专门研究,也是侧重规范分析,而对原因解释较少。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这一类小商户商标侵权案,能把生成机理,即谁在推动过度诉讼讲清楚。

金上钧:起初,我在西南地区某市级法院实习时碰到了这个类型的案件,某花露水品牌起诉了一批乡镇的小商户商标侵权,牵涉面较广,有三四十个案子,有很多被告是留守老人。他们中一些人因为路途远不愿来开庭,认知上也无法接受赔偿很多钱。当时,我只是有一种感性认识,对被告的老人感到同情。后来,我们课题组调研时又碰到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