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最懂小笼包的老外”一起逛菜市场
“我永远都是外来者,要泰然自若。”
听闻自己因那份小笼包索引而声名大噪,沈恺伟在当时供职的地方痛哭起来。情绪自四面八方涌过来,他觉得自己被接受了。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李慕琰
和沈恺伟见面时有风,一不留神,写笔记的纸盘旋着飘走。
天气倒晴朗,同来的还有他的朋友和工作伙伴格莱姆(Graeme Kennedy),一个爽朗的加拿大摄影师。
沈恺伟是美国人,英文名Christopher St. Cavish,朋友喜欢叫他Chris。他因为《上海小笼包索引》而出名,2023年出版了写上海生活和家族历史的《洋盘》。他在上海待了快二十年,格莱姆也有十年,他们俩搭档了三年多。因为一同去山东拍摄铁锅制造企业,格莱姆获得了纽约的食物摄影奖。
沈恺伟新开了Youtube频道,目前仅有一条两人聊天的视频。一旦画面切回他们拍摄的美食,节目就瞬间诱人起来。
我们聊了一会儿,格莱姆挪去旁边桌子开工,没多久闻声凑过来接着聊。他们是在派对上认识的,一切都合乎逻辑,摄影师对写饮食的作家极为重要。他们需要长期在交通工具上头结伴,需要理解彼此的想法。沈恺伟就说:“用不着说什么,格莱姆99%就能知道我需要什么。”
格莱姆格外喜欢支持小型商业和追溯食物的生产过程,比如农田、鱼子酱、巧克力,还有中国的葡萄酒庄。他在加拿大成长,身边有很多“中国制造”的日常物件。譬如杯子,大家总有种便宜和破碎的刻板印象。如今身在中国,他想展示这种印象是多么的单面。
食物的流转也是问题。倘使巧克力卖三十块钱,他就很想知道这三十块钱背后涉及了多少工序。他开玩笑,Chris感兴趣的是最后那部分——吃。他拿出来几小块亚非拉巧克力,见面礼一般排在桌子上。是的,他去厄瓜多尔、伯利兹等国家观察了巧克力的生产流程,它们那时还是青涩的可可。
格莱姆时不时飞去其他国家拍摄,食物也好,人像也罢,种类非常多元。和沈恺伟一样,他也经常琢磨自己的签证问题。讲起未来,他毫不含糊:“上海是我家。”
“我到达这里六年才认识Chris,待的时间越长,就越和‘本地人’在一起。”他前几天和一个在西安开餐馆的朋友聊天,“我们意识到我们都是‘外面人’,来这个城市找路子。”他在这里用的“local”“foreign”不仅是字面意思,也不仅关乎户籍和国籍。
沈恺伟在《洋盘》里描述了“泡泡圈”,融入中国的程度、职业和中文水平都影响外国人在这个社群里面的地位。英语老师凭借与生俱来的语言搵食,没有特别的技能(沈恺伟特别声明,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他也不这么想,只是“通常意义上的群体外籍人士”持有这种偏见),所以他们在“鄙视链”中只比游客高一点,大体上是不想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