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交通工具造成的意外伤害,占广州创伤骨科患者数六至八成

2023年,广州电动自行车日均骑行量达685万人次,是常规公交的2.4倍;

截至2024年7月,广州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600万辆,已上牌的超过500万辆,并以每天上牌约4000辆、每月上牌约10万辆的速度在增长;

广州主要医疗机构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意外伤,普遍占到了各大医院创伤骨科患者数的60%—80%;

电动自行车交通意外伤中,最易受伤的部位为脆弱的足踝关节、距腓前韧带;

急诊接诊的严重车祸伤中,约65%为电动自行车相关车祸引发,75%的交通意外死亡事件亦来源于此。死者普遍没有规范佩戴头盔。

小区“限电”后,羊城各大小区外成为电动自行车的聚集地。

巴西亚马逊原始森林里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远在千里之外的北美得克萨斯可能就有一场超级飓风。事物的普遍联系,彼此传导,映射到一个城市的公共政策和交通出行方式带来的潜在影响时,则可能会改变这个城市特定专科领域的疾病谱。

自2021年11月,广州在政策层面为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解套松绑,这个超级大城市里的1800万常暂住居民们的出行方式选择中,电动自行车成了继公交、地铁、私家车出行之外的重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个城市的创伤骨科、急诊科的疾病谱开始悄然变化。

“交通意外伤本就是创伤骨科主要的伤病来源,现在,这些交通意外绝大多数都和电动自行车相关。有被撞的,也有撞人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主任王晶直言不讳地表示。

南都记者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暨大附一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创伤骨科中心进行数据梳理后发现:各中心约六至八成以上的伤者是交通意外伤,其中电动自行车相关的交通意外伤害,占据了绝对主流。

“说电动自行车相关的意外伤害,正在重新支撑起创伤骨科这个临床亚专科,这一点都不为过。”多位骨科、运动骨科专家向南都记者表示。

2024年6月20日12时许,广州市天河路,电动自行车成了马路上的主流力量。

骑电动自行车上班时遇剐蹭,30岁小伙摔“塌”了半边脑袋

刚过而立之年的吴一豪,是广州越来越多电动自行车交通意外伤中特别有代表性的一个。“刚刚送到医院时,神志不清,而且单侧瞳孔快速散大,已然形成了致命性脑疝。”回忆起吴先生的救援过程,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夏海军印象深刻。

“他是一位早上八点通过绿色通道快速送入病房、手术室抢救的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当天清晨骑电动自行车上班途经科韵路时,被汽车撞击,倒卧在马路边,不省人事。”吴一豪没有其他车祸伤常见的肢体骨折,但发生了最为致命的颅内出血、颅内多发骨折。“送来时已经呼吸、循环极差,瞳孔散大则代表着脑疝形成,脑供血已经断断续续。紧急气管插管后,我们很快就为其实施开颅清创手术。”

打开之后的状况更加触目惊心,前额骨折后形成的众多碎骨中,其中一块就插进在矢状窦(负责收集大脑静脉血的三角形通道,里面全是静脉血)。“血流不止的那种景象,一度让我们这些台上的医生都感觉到悲观了。”

夏海军医生告诉南都记者,根据他的临床经验判断,这小伙子很难救下来,即便救下来了,至多是个连微小意识都欠缺的植物人。

在当时没有病人家属签字同意、没人协同办理入院手续支付高昂医疗费的突发状况下,医院负责人和行政总值班拍板决定积极救治。“毕竟是一条年轻的生命。”

惊心动魄的抢救行动旋即开始。打开颅骨骨瓣时,本没有太高压力的静脉血依旧汹涌流出。

“术中出血量超过10000毫升,按照他的体型、体重估算,全身血液置换了近两遍。”在夏季临床用血普遍紧张的大背景下,医院腾挪出了12个单位的红细胞和800毫升的血浆,麻醉师左支右绌地将这些血液制品做到了最大化利用。即便如此,在强力升压药的支撑下,伤者的血压仅仅能维持在刚好符合手术需求的指标上。

三个半小时的手术,清创、缝合都是极其麻利地完成了,光为了控制严重的颅内出血,手术团队耗费了一大半时间。下手术台时,麻醉医生近乎虚脱,术中全靠医生们的全力以赴,才没有让这个年轻的电动自行车手倒在手术台上。

好在,一切的努力没有白费,曾经一度被判“死刑”、乐观也就是植物人的吴一豪最终挺了过来。

小伙子术后还并发了肺出血、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等重症,单个拎出来都是死亡率极高的病种,经过一个半月的治疗、护理、康复,伤者逐渐康复并恢复得不错,只是手术取出的一大块颅骨短期无法安装回去,外观上看起来,小伙子半边脑袋因为去骨瓣手术后缺乏颅骨支撑而外观“塌陷”。2024年8月9日,神经外科团队为他重新补上一块全新材质的“颅骨”,补齐“塌陷”处。

广州不定期开展的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行动现场。

年近七旬老太被电动自行车撞伤,至今仍躺在ICU

吴一豪不是南都记者采访期间遇到的最危重的电动自行车意外伤者,至少他醒来了,且一切情况都在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行动有些迟缓,会丢失一部分灵活性,但起码还能正常地工作生活。

4公里外,至今仍躺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ICU里的老太太连敏就没那么幸运了。老人家在小区附近遛弯时,被一辆风驰电掣的电动自行车撞飞。

“真的就是被撞飞,我当时正好路过目睹了事发现场,一辆明显改装过的电动自行车侧倒在路边,而老人家则起码在10米开外的路基边。”王晶很是疑惑,这电动自行车当时的速度究竟有多快,才会将一名老者撞飞这么远。

本身就是骨科医生、从事创伤救治的王晶和路人们一起将老太太送到了暨大附一院,“老人直接在ICU里住了三个多星期,至今双目圆睁,呼叫无应答。”

老人的诊断很明确,车祸引发的严重颅脑损伤合并锁骨、肋骨、股骨颈多发骨折,昏迷、小意识状态已经超过一个月。只是这个“车”,并非小轿车、大货车,而是一辆速度理应被控制在25公里之内的电动自行车(广州市对外卖电动自行车的最新限速规定)。

“我经常在上下班路上能碰到这个平素身体健朗的老太太,要么是买菜,要么就是送孙辈去上学。可这场车祸,让又一个家庭陷入混乱。”作为创伤骨科负责人,王晶主任继续参与了老人的病情会诊和一些后续骨伤救治,“几乎每一次,老人都是睁大着双眼,但丝毫无法表达。”

王晶管理的伤者中,刚过而立之年的何志强堪称电动自行车领域的“鬼火中年”。他的伤情源自于他将电动自行车径直撞向了路旁的消防栓。金属材质的电动自行车问题不大,但肉身材质的他左侧胫骨粉碎性骨折。

“如此严重的骨损伤,车速肯定不低。事后了解到,他的电动自行车速度上限又进行了人为‘调整’,远高于规定的25公里每小时的上限。结果不仅自己胫骨粉碎了,还殃及了一名路人。”

电动自行车不仅在道路行驶中频繁占道,其聚集在马路边停靠同样占道。

70余张病床的创伤骨科,和电动自行车相关的伤者超过15人

“因骑电动自行车……”

“在骑行电动自行车过程中……”

刚刚援疆回来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李涛的移动病案管理终端上,时不时跳出病区伤者的最新病历、诊断和处置措施。

他所在的医院,是广东省骨科医院,以治疗复杂骨科疾病见长。随着城市骨科疾病谱的变迁,医院也承担了大量电动自行车伤员救治工作,其中不乏外院转院过来的骨盆髋臼粉碎性骨折、头胸腹开放性损伤等严重多发伤。医院创伤骨科分四个治疗单元、70来张病床。

就在南都记者采访当天,因为电动自行车受伤导致股骨、胫骨、踝部骨折、撕裂伤的就有15人。

“创伤骨科伤者中,来自广州市外的交通伤患者,绝大多数都是摩托车相关交通意外导致的,而广州市内的,80%-90%都是骑电动车造成的意外伤。”李涛所在的救治组,15个病患中有5个源自电动自行车相关意外。“还有2个严重多发伤患者在ICU躺着。”

就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又转来了一个骑电动自行车摔倒在马路路基上的伤者,胫骨平台骨折。“电动自行车引发的骨损伤,在我们科室早就已经是最平常的病种。”李涛告诉南都记者,“不要小看这样的患者占比,我们骨科中心更多收治高难度复杂病人。30%左右的电动自行车相关伤者,数量已经很庞大了。”

从事骨科23年的他,可说是见证了近年来羊城创伤骨科领域疾病谱的变迁。在这个城市和广东产业升级之前,创骨收治的主要是工伤患者,跌坠伤、物理压榨、撕脱伤;城市产业升级了,大量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外迁后,交通意外伤开始攀升。“从普通的汽车引发的车祸、到汽车与摩托车的碰撞,发展到现在是电动自行车和各种车、行人的撞击。”

电动自行车激增后给临床带来的蝴蝶效应,王晶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医院所处的天河中东部,本就临近黄埔工业区,本区内早期的各类生产加工企业也非常集中。

“为了更好地治疗当时高发的工伤患者,我们是华南地区首个引进创伤骨科全套基础诊疗、护理AO体系的医疗机构。”彼时的天河周边加工制造业聚集,房地产开发和大基建时代下的各类工伤事件频发,特别需要成体系的创伤骨科建设。“那时的交通意外伤,也是创伤骨科伤病人员的主要来源,但那是广州还没有禁摩的时代,摩托车撞人、被撞的受伤者也非常多。”

因为电动自行车特殊的行车方式和欠缺保护的“肉包铁”模式,“现在从骨科的伤者构成来看,像极了广州禁摩之前的状况。”

脚踝,膝关节以下,是电动自行车交通意外中最易受伤的部位。

足踝部:车手们最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

海珠区人口稠密,中小规模成衣加工成行成市,载货、载人的电动自行车穿梭在行人、汽车之间,也为道路安全带来了压力。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伤骨科与足踝外科主任宋卫东教授表示,位于海珠区的南院区创伤骨科,因为电动自行车事故而收治的患者已经占到全部患者的60%以上。这些患者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事故原因包括电动自行车之间相撞、电动自行车撞行人、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相撞等。

从统计学上看,脆弱的足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已然成为电动自行车手们最易受伤的“阿喀琉斯之踵”。宋卫东教授告诉南都记者,从受伤机制看,可以简单划分成直接创伤和间接创伤。其中,直接创伤是高能量损伤,可能造成身体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的骨折,即多发性骨折。另外一种间接创伤,患者受到的暴力程度较低,常见情况是,驾驶者由于刹车不稳、操控不当等原因,导致电动自行车侧翻,压到踝关节。或是倒地后用手部支撑身体,导致手部骨折。

生在兄弟城区的惨烈“车祸”,在海珠区同样存在。不久前,宋卫东教授救治了一名在驾驶电动自行车途中高速撞向花坛的患者。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需要先紧急处理胸腔出血、肺部通气问题,再来做手术解决肋骨、胸骨、锁骨等多处骨折。

急诊:另一个收治电动自行车伤患的主阵地

电动自行车引发的意外伤害,不仅给创伤骨科、神经外科带来了大量伤者,在各大医院的急诊科,120急救网络医院的随车医生们也见到了不同程度的受伤患者。

8月6日夜一个班次的出车行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医生陈思达,就遇到了一起严重的电动自行车交通意外。事发地点在天汇公馆对出下坡路段,电动自行车下坡右拐时,被直行的汽车直接撞飞。

佩戴头盔不规范的电动自行车手在医生抵达现场时已经有了非常严重的烦躁、谵妄症状,非常执拗地要从地上翻爬起来,“典型的颅内出血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送至医院后神经外科快速接手,很快又转送到了重症监护室监护。”

从事急诊工作七年来,陈思达见证了这个城市的电动自行车数量的飞速激增,同时也见证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意外:有喝酒、夜蒲后骑着电动自行车摔在马路中间的,救护车赶到时,车手依旧昏睡;有的车速过快,径直撞向路中隔离墩、隔离带碰得头破血流、股骨干骨折。

他还见过电动自行车与汽车发生剐蹭,摔伤、擦伤一片狼藉的现场;也见过电动自行车遭遇“开门杀”,汽车车门变形,下车的乘客和电动自行车不同程度受伤。

在珠江医院急诊接诊的电动自行车交通意外中,一名骑电动自行车的小伙子逆行,正遇到路边车辆开门,撞个正着,“他后座还有人,两人都被抛起来了,都没戴头盔,脑部着地,现场就死亡了,抢救机会都没有”,珠江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池达智说。

陈思达告诉南都记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诊出车量规模中等,每天碰到的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意外都占到了30%以上。日均3-5起,而在全广州,一共有100多个120网点医院,“加上一些轻微剐蹭、自行前来医院急诊处置的,多则一天超过10人,如果统计全市的数量,一天起码有几百人因电动自行车受伤。”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也曾对这种意外伤害进行统计。该院叶国超医生告诉南都记者,对过去一年数据的梳理显示,在创伤中心接诊的病人中,电动自行车有关伤者占比80%左右,其中,酒后骑电动自行车的占比15%左右。在电动自行车事故中,严重创伤占比5%至10%,“虽然大多是轻伤,但若是受伤部位累及颅脑、胸腹腔,可能会引起脑损伤、气道及胸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致命情况,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不能轻视”。

电动自行车激增后带来惊人数据,单一中心半年收治325例伤者,4人死亡

虽然以小剐蹭、小车祸为主,但随着电动自行车交通意外的发生数量不断增加,再低概率的悲剧性结局都会具象成为一个个死亡案例。

珠江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池达智告诉南都记者,今年1月至6月,该院外科急诊接诊交通事故损伤406例,约占常规外科急诊的5%,其中,涉及电动自行车的有325例,占交通事故损伤的80%。“也就是说,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事故,我们平均每天接诊1.8人次”,池达智说。

值得注意的是,该院接诊需抢救的严重车祸伤有82例,其中53例与电动车相关,约占65%。这其中,有4个死亡病例,“其中3例都是电动车跟汽车相撞造成的,而且,颅脑损伤、死亡的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有戴头盔!”

“死亡和重伤病例中,很多与不戴头盔有关,戴头盔太重要了,虽然头盔质量有好有坏,但多少都会有保护作用的!”池达智回忆起去年遇到的一起很惨烈的电动自行车事故:两个中年人同学聚会,男性驾驶员喝了点酒,用电动自行车载着同学去赶下一场,在路口闯红灯,结果与一辆小货车相撞,两人都受重伤,当场昏迷,但结局大不同——驾驶员由于戴了头盔,颅脑损伤不重,没有引起严重的脑出血,只是有一些其他位置的骨折,而后座的女乘客没有戴头盔,受伤后脑袋着地,结果形成了脑死亡。

池达智还观察到,在一部分十字路口,交警加强了电单车安全管理,不戴头盔的骑手会被警告或者处罚,“这个值得推广,高峰时段应格外加强管理”。

严管外卖小哥电动自行车违规,其他的电动自行车手呢?

在众多的电动自行车手中,外卖、快递、同城快送这一类从事服务业的小哥是其中的特殊群体。因为服务时限的存在,这一群体的超速、违章发生率同样也带来了超高意外伤害出现率。

池达智对外卖小哥的道路安全问题非常担心,“他们时常有逆行、闯红灯的情况,又时常一边开车一边看手机,所以事故率高,如果只是轻伤就罢了,但如果闯红灯被行驶的汽车撞到,往往是很致命的伤”。

7月上旬,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为配合《广州市网约配送行业公约》,出台了电动自行车一周内三次以上违规外卖骑手全行业停单的规定,将外卖小哥“管起来”了。

广州交警对东风东路上骑电动自行车的市民进行劝导。

其他依靠电动自行车通勤的普通市民呢?

“骑电动自行车时一定要戴头盔、要遵守交通规则、要低速,还要记得买保险,开车时一定要谨防‘开门杀’,汽车乘客开门前把前、后、左、右都要观察清楚”,池达智提醒。

在创伤骨科、急诊、神经外科等众多临床专家看来,电动自行车交通意外伤的高发,预防关键在于规范行车,不要醉驾、戴好头盔,同时加强骨骼、肌肉训练。

(因涉及患者隐私,文中提及的患者系化名)

网络编辑:明非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