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做“外人”的滋味 | 意长意短

归属一个群体、一个地方,是由一些细碎、微妙、无形的东西决定的,就是被熟悉的感觉和熟悉的面孔包围,是和周围人情感的缔结。无论身处何处,人们都在推崇一种“归宿感”。“漂泊异乡”听起来很悲惨,但在这个时代叙事发生了变化,离开——尤其是从封闭的村镇离开的人,摆脱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开始成为幸运的人。

责任编辑:邢人俨

”当下的年轻人,很多也像候鸟一样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态环境。”视觉中国|图

“当下的年轻人,很多也像候鸟一样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态环境。”视觉中国|图

做“外人”的感觉挺好,对老师来说就是去别处当客座老师,平日要填的表格也不用填了,只是上上课。比如我去巴勒莫教汉语,跟学生讲了两小时拼音、偏旁部首之后,就在蔚蓝的大海旁边待着,躺在海边的石头床上晒着太阳,默默地回忆伊壁鸠鲁说的,在宁静中寻找快乐,也有临时当流浪妇的体验。在这气候宜人的地方,我意识到做个“外人”的好处:西西里黑手党肆虐,暂时住着真好,也不用受他们迫害。只是在我吃早点的餐吧老板身上,可能会看出一点端倪,揣测他们有没有交保护费的压力;那里的青年人也很惆怅,都合计着去别处发展。在阳光灿烂的步行街上,法国、德国游客因吃到了本地的开心果冰淇淋而喜笑颜开,一切都停留在表面,都刚刚好,不去窥视每一种现实之下的疮痍。

我的意大利朋友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汉语用得别开生面,让很多中国人都惊叹他的中文水平,其实他在中国才待了不到十年,写的东西却像出自汉学家之手。他最懂得做“外人”的感觉,大部分游客都在爬长城、看兵马俑,在各处打卡,有些常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在尽量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但意大利北方富庶小城出生的青年亚历忽然闯入了另一种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