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念申:认识亚洲的多元性

重新理解亚洲,反思19世纪以来用否定性论述读解东亚近代史的定式,以及“西方‘发现—占有—殖民—发展’其他地方”的殖民现代性叙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羽川藤永绘《朝鲜通信使来朝图》,描绘朝鲜通信使觐见过将军后返回使馆的情景。除向中国朝贡外,朝鲜还派遣通信使前往日本,并在釜山等地开设倭馆,供日商居住(神户市立博物馆藏/图)

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开幕式上,歌手韦唯演唱的《亚洲雄风》让“亚洲”成为一代中国人对世界的一种想象方式。出生于北京的中学生宋念申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亚运会的开幕式表演,年轻的学生们手里翻着彩色纸板,跟随指令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不同的国家队从他们眼前一个接一个地走过。

那时,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广阔世界正随着“拥抱亚洲”的口号向中国人敞开。人们对世界的想象是,首先拥抱亚洲,再冲出亚洲,携手共创“地球村”。

“亚洲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没有绝对中心的多元性空间,同时它又是开放的,亚洲在不停吸纳周边或者世界的文化,包括西方的文化。文明哪有纯粹的?”宋念申说。他现在是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

2021年,宋念申辞去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的教职,回到清华大学任教。面对西方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困境,他力图从区域的视野里重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

在2018年出版的《发现东亚》里,宋念申反思19世纪以来用否定性论述读解东亚近代史的定式,有意引导对欧洲中心主义范式的多重批判;而在2024年出版的《制造亚洲》里,他从古地图入手,反思“西方‘发现—占有—殖民—发展’其他地方”的殖民现代性叙述。

“现代教育是在一条线性史观安排下进行的,这造成我们看待历史不由自主会带上线性发展的视角,”宋念申说,“我不是说线性的时间观一定是错的,而是要意识到这不是唯一的,应该容纳其他不同的想象时间的方式。”

宋念申(受访者提供/图)

躲不过的欧洲现代参照系?

南方人物周刊:你曾在美国教授东亚史,东亚研究或亚洲研究在美国学术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宋念申:从学科角度讲,“东亚研究”在美国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规模较大的研究型大学都会有东亚系。不过我受的是历史学的训练、教的也是历史。历史学中的东亚史,与东亚研究既有重叠也有不同。大体上来讲,东亚系更偏重中日韩三国的语言文字及古代历史,而历史系中的东亚史训练更偏重近现代史。当然这种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北美或欧洲的东亚史也好、东亚研究也好,和在中国学历史是不一样的。训练方式、学科意识和理论假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