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亚之死突显伊朗情报工作漏洞:高层恐被渗透,供应链失守

全球化时代,利用供应链将暗杀工具、关键装备乃至网络病毒渗透到另一国,已经是情报系统的常规操作。在供应链环节反间防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责任编辑:辛省志

7月31日,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访问伊朗期间遭暗杀身亡,举世震惊。伊朗颜面扫地,被逼到必须对以色列直接报复的境地。伊朗新总统佩泽希齐扬想尝试与美西方缓和,也会面临更大困难。哈尼亚之死已经成为世界情报史上的经典案例,其对伊朗的教训是沉重的,对其他国家的警醒也是深刻的。

情报预见力不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情报失误不在少数。远的有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措手不及、损失惨重;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美国驻伊使馆遭冲击,52名美国人被扣为人质;2001年9·11事件,更是超乎了美西方情报机构的想象。近的则有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以方约1200人丧生。对上述突发情况,相关国家都曾认为发生的概率不大,未做充分准备。

对哈尼亚的人身安全问题,伊朗重视程度似嫌不足。自2017年后,哈尼亚共访问伊朗约15次,仅巴以冲突爆发后就有4次,最近一次是2024年5月赴伊朗出席莱希总统葬礼。多次赴伊并全身而退,伊朗对哈尼亚安保难免会产生一定松懈。以色列曾多次在伊朗境内实施暗杀行动。遇害者主要是敏感领域的人物,尤其是核领域专家和革命卫队高官。受这一范式的影响,伊朗很可能将安保和反情报工作重点放在涉核、涉军领域,对以色列在伊朗境内暗杀亲伊朗军政组织的领导人,则缺乏准备和想象。

细数近年来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