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百年家族连接的中国现代史

“父亲和母亲都给了我一个得天独厚的选题。”

“原来每一个历史现场的情况那么复杂,每一个人所面临的选择那么多……”

“我要写的东西是结构性的、像盖楼一样,对一个文化高地的全面描写,写出这里的百年变迁、其中发生的所有故事,这里的精神世界、日常生活,所有的交往和一些具有烟火气的东西……”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刘悠翔

徐泓意识到母亲家族成员的特别之处,是从几位姑婆开始的。

从她有记忆起,她们都已经年过半百,但气质脱俗,按徐泓的说法,“拥有一份无论遭际如何也不失体面和风度的从容”。在年轻时做记者的时候,徐泓也亲手发过关于母亲家族成员的稿件,比如她的五姑婆韩咏华(梅贻琦夫人)去世的消息。

1980年代起,她已经有意识地做一些家族历史的记录。2019年,73岁的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彻底结束了教学生涯,之后开始专心书写自己母亲家族的故事,成书《韩家往事》,在2024年1月出版。

母亲的祖上是“天津八大家”之首的韩家,迁到北京定居的这一支,是个精英荟萃的家族,通过联姻和各种社会精英交往,从母亲曾祖父、祖父、父亲至他们,四代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徐泓书中不断出现近现代史上一些熟悉的名字,会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我在这本书里展开的是当时的社会关系圈子、现在所说的‘朋友圈’。我尝试通过写每个人的命运和他的关系网,来对接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以不同信息源来凑成当时历史真相的拼图。”徐泓说。

书中最为传奇的还是徐泓母亲韩德常的五位姑姑,也就是徐泓称呼的“姑婆”。她们是民国时期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女性代表,被周恩来和邓颖超称为“韩家姐妹”。“韩家姐妹”五人,夫婿有三位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西北大学前校长傅铜、中国矿业大学前副校长邝寿堃,还有一位嫁给了著名抗日将领卫立煌。《韩家往事》披露,卫立煌1955年返回内地的运作,就是周恩来通过韩家姐妹传的话。

韩家姐妹。受访者供图

2021年,《韩家往事》写完,徐泓几乎无缝衔接,开始写作《燕东园左邻右舍》,于2024年1月先于《韩家往事》出版。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教授,是中国计算数学的开创者之一。从出生100天开始至今,徐泓一直住在燕东园40号。燕东园在北大东门附近,1920年代被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买下,是一代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著名学人的居所。以燕东园这个地理线索,徐泓的邻居故事记录了经历了百年大变局的一代命运多舛、令人唏嘘的知识分子。这些名字既有常被提及的金岳霖、翦伯赞、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等,也有之前公众相对陌生的陆志韦、张东荪、洪谦、冯至、杨晦、董铁宝等。

“我特别幸运,父亲和母亲都给了我一个得天独厚的选题。”徐泓说,《韩家往事》中母系的家族、《燕东园左邻右舍》中父系的地理空间,是绝好的串联中国百年历史的线索。而这样的幸运于徐泓,变成了不能辜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越写她越觉得,她是在做一份打捞和抢救的工作,把那些被遗忘被遮蔽的历史真相挖掘出来,把曾经鲜活存在的那些人物保留下来。两本书线索不同,但主题都是同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徐泓的母亲韩德常的燕京大学毕业照。受访者供图

徐泓在从事新闻教育之前是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做过近二十年的记者。她一直强调自己是用写新闻的方式在写历史。她的工作量惊人,对资料要做互相交叉印证,筛选非常苛刻。仅仅《燕东园左邻右舍》这本书,她就采访、调研了燕东园22栋小楼多家住户的后代,详细写了52家的故事,并梳理出了每一栋小楼曾经的住户名单。为了写《韩家往事》,她尽可能采访了还健在的长辈,更是从各种资料包括历史书籍、家庭相册、日记、书信中不断挖掘,尝试去接近历史的现场与真相。

在写作过程中,她对“宏大叙事”一直保持警惕,而更多自觉选择私人叙事。“每一个亲历者、见证者,包括后来的记录者,都只能完成他自己的一部分回忆。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非虚构写作者,其实都是在力图完成更多的拼图,多信源、多方面地还原当时的历史现场,将历史碎片拼凑出更真实、丰满的历史,从而也许能够改变过于粗糙、简单的宏大叙事。”徐泓说。78岁的她已经开始新书的写作,她从来没有拖延症,写书这件事让她兴奋,有如回到了新闻一线。

南方周末特约曾经与徐泓在中新社期间共事的腾讯新闻副总编辑杨瑞春,与徐泓聊聊这两本书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徐泓2024年在北京接受南方周末访谈。南瓜视业 图

《韩家往事》是纵向的线,《燕东园左邻右舍》是横轴的画卷

南方周末:《燕东园左邻右舍》讲述的是燕东园一代学人的故事,《韩家往事》讲述的是徐泓老师母亲的家族故事。这两本书是怎么在同一时间出来的,是不是也有点甜蜜的烦恼?

徐泓:我也没想到它们同时出了。第一本书《韩家往事》实际上是我四年前开始写的,写完以后要送审,我就开始写第二本书《燕东园左邻右舍》,用了几个月写完以后,这两本书同时又都进入到了最后校排。最先出来的反而是《燕东园左邻右舍》,然后是《韩家往事》,所以两本书撞在一起了。我想撞在一起也挺好,因为我的主题写的是同一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那么就同时接受市场的考验吧。

南方周末:我记得徐老师曾经说过,这两本书其实是一本献给父亲,一本献给母亲,是这样的吗?

徐泓:我事后才发现,开始并没有这么一个定向。大概从1980年代我就开始准备《韩家往事》,因为当时我的外婆还在,1990年代又继续做了韩家长辈们的采访。

写完《韩家往事》的最后一章《燕东园40号》,就回到我自己家了,回到父亲这儿了。那么接下去那本正好是《燕东园左邻右舍》,写的是我父亲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同事们、他们这一代学人,最后形成了献给我父亲的一本书。

徐泓的父亲徐献瑜。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看这两本书的时候会发现有一部分内容是重合的,像一个种子,它在《韩家往事》占了比较小的篇幅,又在《燕东园左邻右舍》里成长了,成为非常系统、完整的一本书。

徐泓:从叙述方式来讲,《韩家往事》是一条纵向的线,写一个家族在一百年间的变化;《燕东园左邻右舍》也是从一九二几年一直写到现在,但它是一个横轴的画卷。

南方周末:《韩家往事》以徐泓老师的母亲韩德常为中心,写她的几位姑姑及上下四代人在大时代中的命运。不过我发现有一张母亲非常美丽的照片没有被收到《韩家往事》里。

徐泓:其实我们家非常珍惜这张照片,加了相框、底衬,一直放在我母亲一九四几年弹的钢琴上,这台老钢琴也在我们家里放着。

但我始终没有考证出来我母亲在什么时候,特别是在什么地方照的这张照片。它的背景是有门钉的大门,肯定不是在我们的老家南柳巷25号门前,因为不可能有这种宫廷式的大门。那是在故宫还是在中山公园呢?一直没有考证清楚,所以就没把它收进来。

徐泓的母亲韩德常的一张旧照,拍摄时间地点尚不可考。受访者供图

这可能是个遗憾,但也是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坚守的原则。我用了一百多张老照片,都是经过考证,写好图片说明的,让它们能够准确地还原当时的历史现场。这也是我当记者的时候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回到现场,做好事实的拼图。

南方周末:我在书里面看到你说,引发你来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是你见到自己的姑姑们50岁之后的从容优雅,然后产生了对她们个人故事的好奇心,是这样的吗?

徐泓:是的。这也是因为她们回来的年代都比较晚,一个是1950年代以后回来的,一个是1970年代以后回来的。尤其1970年代以后我已经做了记者,所以跟记者本身的好奇心连在了一起。当时我已经知道,我写母亲的家族史有非常宝贵的起点和资料,就是我妈妈的姑姑们。

具体写《韩家往事》的时候,我用了纵和横的两个结构。我母亲是天津“八大家”之首“天成号”韩家的后人,我母亲的曾祖父那一代就开始到京城做官。我从我母亲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到她,以及她的兄弟姐妹,这四代人的故事都写全了。

到了我外祖父这一代,“天成号”韩家阴盛阳衰,只剩下外祖父一个男丁,其他的是五个姊妹。这五个姊妹活得非常精彩,活成了当年一代新女性的先驱。我母亲的大姑和李家结成姻亲,四姑嫁给了当年西北大学、安徽大学的校长傅铜,五姑嫁给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六姑夫妇都是海外归来,六姑父是中国开滦和门头沟矿的总工程师;七姑有很大的传奇性,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嫁给了爱国抗日将领卫立煌将军。所以我又把笔横着摊开了,用她们五姊妹串起了横向的家族线。一纵一横的结构,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呈现更丰富的时代底色。

徐泓母亲的家族,出身于天津八大家。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我看《韩家往事》,开始有点提心吊胆。因为周总理、邓颖超的保护,这个家族逃过了很多艰难的时刻,总体上是温暖的。而《燕东园左邻右舍》里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