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挖耳匠对儿子的未来规划 | 日常的史诗

挖耳师的两个儿子今天也在茶馆里玩,一个读小学三年级,一个读初中。说是都已经放假,家里没有人照看,故带在身边。我问他是否让儿子继承父业,显然他没有这个打算,觉得掏耳朵这个行当并不是很有前途的谋生之道。他计划大儿子再大些便送去学修汽车,他家住的地方口岸很好,开个修车铺生意一定不错。

责任编辑:邢人俨

成都老茶馆。视觉中国|图

成都茶馆。视觉中国|图

2000年7月的一天,我去了大慈寺,在里面的大慈庄和文博大茶园坐了好几个小时。

大慈寺是成都有名的寺庙,建于魏晋时期,在唐宋规模达到极盛。里面有精美的壁画,明末大慈寺毁于战火,清末重修,但是规模大大缩小,室内的壁画也没有恢复。在整个清代和民国时期,这里的香火十分兴盛。

1966年,我家从布后街2号搬到了东风路(今天的大慈寺路),就在大慈寺的对面。东风路是成都新开辟的一条大道,从人民南路(今天的天府广场)开始,过总府街、春熙路、东风大桥、水碾河,一直到五桂桥,进入到工业区。再继续往前走就是龙泉驿。虽然这条路很长很宽,但是车其实并不多。记得我有一段时间晚上还经常在大马路的路灯之下打羽毛球。

“文革”期间,大慈寺成为成都警备司令部驻扎地,进进出出都是军人。正是由于军队的长期进驻,大慈寺的建筑没有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但和成都的文殊院、昭觉寺不一样的是,大慈寺因此很长时间没有和尚和香火。1982年开始,那里成为成都市博物馆办公的地方,并在1984年对外开放。 那个时候成都市博物馆在大慈寺的几个大殿也有一些展览馆,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若干茶馆,特别是文博大茶园,充分利用了大殿的回廊和院落,还有藤蔓架子、树荫下面,都是品茶的好地方,所以是一个非常有情调的茶馆。那里所用的有扶手的竹椅、木桌,外加三件套的茶具,都是过去成都老茶馆的标配。

四川省文联的一些老先生,退休后都喜欢在文博大茶园聚会聊天,像流沙河、车辐等著名作家文人,都是那里的常客。我父亲退休以后的许多年里,每周也有一天固定的日子,在茶馆与同事们碰面。

在大慈庄茶园门口地上,立有个牌子:“大慈庄,茶、饭、棋牌,10-15元,耍一天,时间:8:00-22:00”。另外,后面还有一个固定的大招牌,上写:“大慈庄,亭苑风格,环境优雅,酒菜飘香,欢迎惠顾。主营:川菜,棋牌,茶,零餐,包席,丰俭由人。”然后是营业时间和订餐电话。

这种到茶馆聚会的模式在成都非常流行,花钱不多而且方便。喝茶、聊天、打麻将都包括在内了,只不过10块钱到20块钱。大家聊天吃午饭,喜欢打麻将的,午饭以后还可以打打麻将,这样既联络了感情,也有了娱乐。

这是一个茶饭一体的茶园。走进圆形拱门,里面为一院子,左边有一小水池,上有一亭,里面有一牌桌,木椅子若干,池内有鱼。

右手是一搭有藤架的回廊,下面有八九张麻将桌。现在正是中午,客人都去里面餐厅吃饭了,整个园子无人喝茶打麻将。

迎头见一四十岁左右穿黑衣的妇女,问吃饭吗,还是喝茶?答喝茶,有三元、五元等。各桌都放有麻将。她说大家都在室内吃饭。我从玻璃窗可见里面坐满了人,围着五六张八仙桌吃饭。我问:10-15元包吃、包喝茶,便宜呀。她说是呀,没有多大赚头,而且从早忙到晚。看来她是老板,招呼一旁一个农村模样的年轻女人泡一碗茶。看来老板很忙,说了一声请慢慢喝,便忙去了。

据那个女服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