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①:社会和人口趋势导致家庭照护难以为继

编者按:

几个月前,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照护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的经历被媒体报道,在社交网络成为热点。而高龄失能老人照护,并不是胡泳教授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老人需要照护,这也成为整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家庭照护是中国老人照护的主要方式。家庭照护也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南方周末特邀胡泳教授撰写系列文章,以亲身经历和学理思考,探讨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与家庭照护的高价值和高复杂性不相匹配的是,整个社会对家庭照护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苦苦挣扎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提供足够有力的支持。

责任编辑:辛省志

一旦衰老的影响开始在年迈父母的行为中显现出来,我们就明白他们需要照护。照护有三种,分别是专业照护、家庭照护和自我照护。

自我照护,俗称“自理”。我们常常听说“××老人不能自理了”,其实这个“自理”,是有一定的医学标准的。葛文德写的《最好的告别》中说到,如果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如厕、进食、穿衣、洗浴、整容、下床、离开座椅、行走(所谓“八大日常生活活动”),那么,说明你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根据我的照护经验,如果老人不能自行吃饭、穿衣、洗澡、如厕和上下床了,那么他们就告别了自我照护,开始需要他人照护。其实他人照护的范围非常广阔,除了日常生活活动,还涵盖帮助老人移动(在家庭或建筑物内外走动)、锻炼、求医问药以及从事工具性活动(通讯、出行、理财、做家务、买菜做饭、购置杂货等)。

他人照护又可以分为两类:专业照护和家庭照护。养老院、康复机构或者安宁疗护都属于专业照护,这并非本文讨论的主题。我在此想谈谈家庭照护,即由一个或多个家人在家承担照护责任的模式。这个模式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因为虽说中国人的养老方式正日趋多元化,但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居家养老依然是主流选择。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养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家庭照护者群体画像

家庭照护的功能范围、时间投入和复杂性令其在老年人照护中独一无二。没有任何一个医疗保健或社会服务学科能够完成家庭照护的角色:提供护理和家务方面的帮助、提供情感支持、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执行保健和医疗任务;应对复杂的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系统;与他人(家庭成员和专业照护人员)沟通、持续解决问题;并在法律上充当代理决策者。如今,卫生及社会服务专业人员和直接护理人员可以将责任“移交”给家庭,而许多家庭照护人员则常常没有移交责任的选择。

例如,医院和医疗保险部门等的财务激励措施鼓励缩短住院时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