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疼痛里的人 | 一群带状疱疹患者的故事

一个月前,我们发起了“带疱者说”疼痛故事征集,希望可以听到更多关于带状疱疹的真实故事。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了解过许多带状疱疹的症状与影响。然而,即使已经做足准备,在看到大家留言的那一刻,我们仍会再一次震惊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和给每位患者带来的苦痛,突然袭来的疼痛无差别地出现在成年后的每个年龄群体中。

肉体疼痛与精神折磨从字里行间深处,他们的挣扎与煎熬,穿透屏幕,和每一个观者共鸣。

最后,我们特别选出了九个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关于疼痛的故事……

他们中,有的是正值壮年的40岁人士,在事业的征途上勇敢前行,却不得不面对带状疱疹的严峻考验。

1.“有好几天都不能躺着睡觉”

在我以前的认知里,“带状疱疹”总是和老年人画着等号,离刚满四十岁的我而言还很遥远。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也还不错,所以经常加班熬夜,近两年因为颈椎的原因睡眠质量也不是太好,但我也没太在意。

这种状态持续到一次嗓子疼痛。

那天,我的嗓子突然出现吞咽疼痛感,还伴随着短时间的发烧,被医院诊断为会厌炎。输液后,嗓子痛感虽然消退了,但我的耳朵后面、脖子上随之出现了一些红斑。

我以为是一次普通的过敏反应,但又过了三四天,红斑发展成了挨挨挤挤的小水疱,又由小变大,看着让人心里发毛!同时,疼痛感也比原来严重了不少。

此时,我才终于意识到这是带状疱疹。但因为没早点治疗,疱疹已蔓延到耳朵、脖子、头部和肩膀上,疼痛严重时,有好几天都不能躺着睡觉。最终,抽抽的神经痛取代了我自觉尚能忍受的灼痛感,几天都没吃止痛药的我还是让医生开了药。

在止痛药的帮助下,我睡了患病后第一个可以躺下的觉。

由于担心传染给家人,我大多时候都是一个人住院子里,保持着比较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现在,结痂都已经褪去,成了红色的斑块,留下了一些痒痛,但还能够勉强忍受。

因为本身还比较年轻,我身边几乎没有和我一样严重的“带疱者”。我这次的经历,也相当于给身边的人完成了一次科普,还有朋友把文章《“腰缠龙”侵袭下的40岁人生》转给我看。

目前我还在康复中,自己这次患病主要还是免疫力下降给了病毒可乘之机,也让自己第一次觉得身体的警示不能不当回事了。现在努力锻炼起来了,一周至少跑两次步,抽烟也基本停了。

2.“能受的不能受的都经历了”

2023年,我的后腰毫无征兆地遭受了一波剧烈疼痛的侵袭,那感觉就像是被针扎、刀刺、剪刀剪、腰斩、撞击、火烧、火剐一般,每一次剧烈的疼痛都能把你从睡梦中突然拽出来,最初那一周的梦都是在铁轨上被呼啸而过的火车拦腰碾成两截,让你忍不住惨叫或者大哭一声,瞬间在现实清醒,然后又在折磨里陷入痛的混沌,在模糊的意识里怀疑人生。

剧痛二十余天,因为找不到原因,跑遍了三个医院七八个门诊,各种化验检查;大剂量消炎镇痛药引发各种副作用;为了抵抗副作用又叠加各种药物……每个晚上痛得翻来覆去,支离破碎,每个白天咬牙勉强爬起来再往各个科室跑。把能受的不能受的都经历了,竟然还没查出疼痛元凶。只是一味开各种止痛药,这种不行再换一种,真的是黔驴技穷了。

在疼痛的煎熬中,一个念头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会不会是带状疱疹?”在疑惑中,家人还找来了民间郎中试图“捉飞蛇”……最后在医院神经科就诊后,才让疼痛得以缓解。

彼时正值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高三班主任,考虑到临场换将可能不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还有适应新老师的不便,出于教育工作者天然的责任感,我知道我必须坚守岗位。时间紧张,我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求医,在课堂上有时痛得难以站立,就坐着讲课。备课和阅读也成为我转移痛苦注意力的一种方式。

整个疼痛周期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不仅要奔波于不同的医院科室之间,还时时焦虑怕影响到工作,以及需要巨大的意志力去应对持续的疼痛。即便是现在,那段后遗神经痛的经历仍让我心有余悸……

3.“湿湿黏黏的水疱贴住衣服”

“噩梦”开始于一次出差。

那时的我被派往公司的一个新项目工作,项目组成员几乎无辣不欢。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这样的饮食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每顿饭我都得硬着头皮吞下辣得我满头大汗的菜,每顿都是呛得打喷嚏。

宿舍的环境也让我颇为头疼,几位室友都是抽烟大户,烟雾缭绕成了常态,紧闭的窗户让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味。不抽烟的我对此自然难以适应。连续几天,我几乎没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不久后,我的背部感觉痒痒的,有个小肿块。后来,左侧肋骨区域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隔着衣服也能感觉到。几天后,开始冒出小水疱,形成一片湿湿黏黏的区域,衣服贴在上面,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我总忍不住抓,对生活产生了很大困扰。

就医后,医生告诉我,这是带状疱疹的症状。据医生所说,这有可能是我小时候潜伏的水痘病毒在免疫力下降时被激活,沿着单侧神经根生长,长成了一簇簇的疱疹。

经过一周的治疗,创面开始结痂,又过了一周,病情基本痊愈。这次经历让我感觉到,不良的环境、不当的饮食习惯以及不足的休息,都是引起这类疾病的关键诱因。

4.“当时以为自己得了绝症”

2024年五一前夕,我的后背莫名冒出许多疙瘩,尤其集中在腰部附近,形成了一片约一掌大小的区域。起初我只当作是上火引起的痘痘,并不在意,只是痒,就挠,挠破了还是痒。

直到有一天,我的左侧胸部下方突然感觉也很痒,抓挠时却没有知觉,像被打了麻药一样。过了几天,这个地方开始出现一跳一跳的疼,疼了两天,之后疼的频率渐渐降低。那一刻,我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绝症!

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大夫说,我的症状虽不典型,但符合带状疱疹的特征,只是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护士处理了下我的疱疹,在坚持服药一个月后,后背还是起疙瘩,不疼,但偶尔会痒。

在我的单位里,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同事同样遭受了带状疱疹的折磨,他甚至痛到无法坐下或躺卧。我还特意请教了他当时怎么治疗的,他说没有其他办法,药也起不了根本作用,免疫力提高了就好了,大概半个月吧!

跟办公室的同事说起这个来,她说她老公去年也得过,在腿上,疼得不要不要的,不知道这个病现在这么普遍,跟人们现在压力大,休息不好,免疫力低关系很大吗?

5.“你是这么多病人中唯一一个没哭的”

那年,我还没满33岁。

北方的小年夜,我突然感到右胸上方传来针刺般的疼痛。正巧当时一位同事刚做完乳腺癌手术,我心中不免担忧,急忙前往医院检查,幸好乳腺并没有什么异常,但疼痛仍在。

因为上个春节父亲就曾患过带状疱疹,凭着对症状的记忆,我向母亲提起,自己可能患上了同样的疾病。母亲当即反驳:“不可能,你才多大?”然而第二天,我疼的地方便出现了两个水疱,到医院就确诊了带状疱疹……

回忆起整个治疗过程,最深刻的感受便是无尽的疼痛。犹记得我的水疱从右前胸开始,呈前后对称的状态蔓延,一路延伸至右手腕。整个正月,我都在疼痛中醒过来,吃点东西然后继续休息。每每夜里被自己痛苦的呻吟声惊醒后,睁眼都会看到我的比熊犬蹲在枕边忧心忡忡地看着我。

二十多天后,水疱数量开始减少,我也终于能安稳地睡上一觉。但我的身上伤痕累累,后背脱痂处留下了一个黄豆粒大小的凹洞。所有曾经出过水疱的地方,皮下神经严重受损,触碰时几乎没有感觉,但好在没有留下后遗症。

我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每天都得去一家中医馆,治疗后期,老医生对我说:“你是我这么多病人中唯一一个没哭过的。”但我想说的是,这个病真的太痛苦了!那个疼痛一点不比生孩子轻,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适龄人员尽早接种疫苗!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愿天下无痛!

有的则是经历过生育之痛的母亲,她们坦言,带状疱疹的煎熬甚至超越了分娩的痛苦。

6.“担心影响肚子里的胎儿”

患上带状疱疹的时候,我怀孕八个月,抱着一个西瓜般的肚子。

疹子从我的腰部左侧蔓延出来,三天后,水疱接踵而至。孕晚期睡眠质量本就糟糕,带状疱疹的出现简直让我感到生不如死。

因为30年前我爸也得过,我见过他被病痛折磨得半年上不了班,用了各种方子却不见效果,反倒是敷药的布条取下时,连带着肉一起被撕扯下来。所以,当我发现自己同样得了带疱时,非常担忧腹中胎儿会受到牵连。

钻心的疼痛让我吃也吃不下,睡更睡不好,又担心带状疱疹迟迟不消褪,后续会影响到胎儿,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是在焦虑中度过。折腾了一圈下来,现在已经痊愈,除了留有疤痕,没有后遗症,没有神经痛。

联想到父亲的艰辛,我能在短短半个月内治疗好实属幸运。更幸运的是,因为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人体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被激活所引发,但宝宝出生后健康无恙,没有得水痘,让我感到非常庆幸!

如今,每当目光触及身上的疤痕,那段与带状疱疹抗争的日子依旧历历在目,其间的焦虑与迷茫仿佛又浮于眼前,不知道用什么药的那段日子可以说是度日如年,特别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法就好了。

7.“比我两次剖腹产还痛”

首次与带状疱疹交锋是在2007年。

那一年的我刚大学毕业,选择南下求职。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又或是首次远离父母,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换带来的心理压力……种种因素交织下,我的肚脐左上方悄然长出一小块疹子,只记得特别疼。

去医院确诊了带状疱疹后,开始了输液、内服药与外用药膏的治疗,疼到不能忍受时就给妈妈打电话哭。幸而病情在十余天后得以控制,我也因此不想再远离父母,选择回到了家乡工作。

看到患者故事征集的时候,我刚刚经历了第二次带状疱疹的考验。

一切始于臀部左侧的莫名痛感。起初,疼痛短暂且间隔长,我没太在意。有一天晚上,疼痛突然升级,我竟然被疼醒了,从臀部到腰部和背部一阵阵的刺痛,不同于以往的腰痛或其他常见疼痛,令我辗转反侧,强忍着到了天亮。

忙碌的工作与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让我期盼症状可以自行缓解,白天的痛感虽然没有晚上那么明显,但在特别疼的时候,我也不得不停下手头工作深呼吸,等疼劲过了再继续投入工作。后来,我察觉到侧腰与臀部出现了若干小疙瘩,当下警铃大作,随即前往医院,再度确诊带状疱疹。

咬着牙坚持了十来天,总算快好了。这段时间,真是佩服自己边上班边对抗疼痛,还好队友比较给力,下班时间可以休息,基本就不照顾小孩和做家务了。

我以为自己对疼痛还是有较高的耐受力,因为经历过两次剖腹产且产后不用止痛药,然而,剖腹产的伤口疼痛跟带状疱疹的疼痛比还是差点意思。以前就听说有带状疱疹的疫苗,但建议接种人群的年龄与我不符。现在接种年龄放宽了,下半年我也满40岁了,决定今年就去接种,实在没有勇气再经历第三次带状疱疹的疼痛了。

更有默默忍受痛苦的老年人,备受疼痛的煎熬,并留下长期的后遗症。

8.“病情没好转,工作却丢了”

正月初十,我公公外出务工,后背开始隐隐作痛时,用了喷雾剂缓解。但不久后,他的后背便出现了一片水疱且疼痛加剧,在医院确认了是带状疱疹,在服用了药物并输液治疗后,水疱逐渐消退,我们都以为病情已经好转。

然而就在一周后,疼痛卷土重来。公公以为只要坚持服药和输液,疼痛就会像上一次一样消失。一个月过去,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日益加重,疼痛难耐,连正常的睡眠都成了奢望,无奈之下,公公只好回到家中接受进一步治疗。

在家期间,我公公尝试了各种疗法,几乎跑遍了所有能去的医院,尝试了所有能吃的药物,但病情始终不见起色,住院一个多月,疼痛依旧,一分钟痛好几次再到几分钟痛一次,没办法长坐,也没法躺下睡觉,衣服也碰不得,也因此被迫放弃了工作,他的精神状态随之跌至谷底。作为子女的我们,看着老人家饱受煎熬,却束手无策,始终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心情同样沉重。

我公公身体底子一向不错,一生要强的他在此之前从未住过院,不曾想,这次带状疱疹的后遗症几乎将他击垮。这半年来,他不仅要忍受日复一日的身体疼痛,还要承受失去工作的心理压力,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打击让他几近崩溃。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无计可施,翻遍网络找不到好的医治方法。

只能提醒身边人,一旦发现迹象,必须尽快就医,更不能在症状稍有好转时便停止治疗,只有彻底清除病根,才能避免后患。

9.“老感觉姥姥在瞪我”

即使已经过了十年,“带状疱疹”这四个字仍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中,因为2014年的国庆假期,我是在陪着母亲在住院、转院的过程中度过的。

起初,母亲只感到嗓子疼痛、干渴,以为是发炎了便在附近医院就诊。医生初步判断为扁桃体炎,安排了住院与输液治疗。然而,就在入院当晚,母亲突然左侧面部疼痛难忍,灼烧感强烈。打开灯的瞬间,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母亲的左半边脸明显下垂,呈现出疑似面瘫的症状!

医生检查后说,母亲咽道和耳道都有小水疱,面部嘴角和下巴也可以看到几个,猜测是带状疱疹,并且建议我们转院治疗。我立刻给母亲办了手续,到我们市最好的医院去就诊,大夫直接给出了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诊断。

在急性发作期,母亲需要每隔八小时输液一次,以确保药物能够有效抗病毒。由于喉咙疼痛,吞咽成了难题,母亲半侧身体的功能都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控制性神经的部分。最难以忍受的是那持续不断的疼痛。母亲形容,那种感觉像是要将半个脸撕裂,从耳根直通鼻尖。

于是,我们踏上了漫漫求医路,听到任何有关治疗“腰缠龙”的“神医”消息都会立刻前往。但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疼痛似乎没有丝毫减缓。

因为就医的及时和诊断正确,在抗病毒用药治疗后,母亲的带状疱疹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几乎痊愈。然而我们并不了解,这似乎才是个开始,到现在为止,母亲的左侧面部仍旧没有肌肉牵拉能力,喝水也会侧漏,眼珠也因为眼皮无法自控而外突明显,甚至睡觉时左侧眼睛都无法闭拢。用我女儿的话说:“老感觉姥姥在瞪我。”

经历了3年半的寻医问药和治疗,母亲也疲惫不堪,不再外出治疗,也逐渐接受了面部神经麻痹造成的面瘫。现在用手轻轻捏面部都会感到疼,眉毛无法抬起来,嘴角也总是下耷拉。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的十年间,我的母亲几乎没有摘下过口罩。

曾有一位大夫告诉我,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疼痛对许多人而言,几乎是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有些截肢患者还会有肢体还在疼痛的错觉,让我觉得这个病真是可怕。为了帮助母亲,我还自学了《带状疱疹诊疗学》,希望能从中找到缓解母亲痛苦的方法,但读完全书后,仍感到无从下手。

看到这个话题,忍不住倾诉,希望此病能得到更多关注、研究,给予病患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还有无数人正在与带状疱疹持续对抗,有的还被困于后遗症的持久战中苦苦挣扎,更有不少人开始尝试和那些挥之不去的痛痒达成一种无奈的共处。

上工治未病。近年来,随着科普的深入与认知的提升,带状疱疹疫苗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指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措施,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的目标是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从而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其他并发症[1]。

而在近期,关于名人患上带状疱疹的相关新闻也登上新闻热搜,这不仅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凸显了科学预防的重要性。面对带状疱疹的病痛,坚韧的毅力不再是我们仅有的武器,还可以举起预防的盾牌抵挡未知的箭矢。

愿疼痛的路上少一个

*注:

1. 感谢大家对“带疱者说”疼痛故事征集活动的参与!我们将为以上投稿人寄送南方周末文创“未来礼盒”一套。

2. 以上内容均为真实患者故事,除患者患处照片外,配图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55(12) : 1033-1040.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