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说佛学:“做好药,也做好药引子”

“任何去阅读外民族经典的过程都是一个格义的过程。”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刘悠翔

五台山佛光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视觉中国

钱文忠最近又去了山西省五台山。

每次他都会去看看佛光寺和南禅寺。以往他都没遇到什么人,这次他碰到很多游客,一聊,得知他们是专门过来参观这两座寺庙的,都知道这是唐代的木构建筑。

佛光寺曾经长期被大众遗忘。梁思成和林徽因看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时发现,画上有一座寺庙,美轮美奂,注明叫佛光寺。他们根据这幅图去山西,成功找到了佛光寺。

钱文忠长期研究佛教史,他相信因缘,比如佛光寺与梁、林两位先生彼此等待,最终成功“发现”彼此。钱文忠记得,佛光寺中有位女功德主叫“宁公遇”,他有时会想,将这个名字理解成“宁愿你遇见”也未尝不可。

钱文忠曾坦言自己“对那种稀奇古怪、离自己特别遥远的东西,一直有一种特别的兴趣”,这从他的研究经历中也可窥见一二。钱文忠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长期深耕于梵文、佛教史等研究领域,通晓包括古藏语、古伊朗语在内的十几种语言,曾被季羡林评价为他“五十年教学生涯遇到过的最具语言天才的人”。

对于梵文的学习,钱文忠称自己是受到某位高中老师的影响。那位老师无意间提过,当下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梵文,更少有人去研究,因为这门学问比较枯燥,也难以谋生。钱文忠一听,便给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季羡林写了一封信,问他是否还招收学梵文的学生,如果招的话,自己想去考。

这封信或许起到了某些作用,至少能让季羡林确信,当时还有年轻人愿意学习梵文。他决定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距第一次已过去24年。钱学忠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顺利成为当年招收的八名学生中的一位,并且是唯一一位坚持至今的研究者。

但钱文忠并非那种只会埋头苦干的“老学究”,相反,他乐意展现自己,也乐意与人分享和交流。2007年,他登上《百家讲坛》的舞台,开讲《玄奘西游记》,深厚的学识和幽默的口才迅速为他揽获许多观众的心。两年后,他开讲《三字经》,创下该栏目近一年来的收视率新高。

近期,钱学忠打算重讲《玄奘西游记》,这距离他第一次开讲已经过去十七年,他的心境与看法都有所变化。当年他强调“有依据、有出典”,讲述时没太敢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如今,他希望能通过重讲这段故事来做一些新的拓展。

在他看来,普及文化、做传播和当一名学者是不冲突的。“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方好药,来治疗现代人的浮躁和精神上的缺失,那我们顶多是个药引子,药引子单独拿出来啥都不是……我认为作为学者要做好药物本身,而作为普及工作者要做好药引子。”他说。

钱文忠。受访者供图

三座半唐代寺庙留下了什么

南方周末:佛光寺是现存最久远的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吗?现在还有几座这么久远的?

钱文忠:一般说来是三座半。佛光寺并不是最老的,最老的是南禅寺,比佛光寺还要早大几十年。若论现存寺庙的等级、规制之高,佛光寺第一。(唐代木结构建筑)还有一座是广仁王庙,在山西芮城,另外还有半座也在五台山(编者注:亦有说法在河北或敦煌)。

南方周末:南禅寺是什么样的?

钱文忠:南禅寺这个寺庙,才三开间,古代是两根柱子之间叫一个开间。三开间就好比今天的农村房子,中间是厅堂,旁边是两个厢房,很小。现在里面还供满唐代塑像。也保存了很多功德碑,当然这些都不是唐代的,有明代的、清代的,大家捐钱,历代都在维护这个寺庙。

去南禅寺途中,路边是郭氏宗祠。这里的村庄是郭姓的聚居地,旁边还有个村庄是姚姓的聚居地。南禅寺虽然很小,但是它反映了中国过去的乡村社会情况:第一它有经济实力来维持这个寺庙,那么久了一直供养着。第二它有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意识,在村民心目中南禅寺是他们两姓人共有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寄托,当然也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担当,所以大家有能力的会捐钱。我能够想象,没有能力捐钱的人可能就出工,都要出力维护这个寺庙。所以,它是一个活生生的非常温暖的中国传统乡村的文化作品,一直穿越到现在。

南方周末:我看你发现了“姚明”和“郭广昌”?

钱文忠:这个很有意思,发出来以后大家也比较关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