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生命无意义,怎么办?心理学者彭凯平谈青少年心理健康

“孩子充分地吃好、睡好,和家人、老师、同学关系好,心情好,这才是最关键的。”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刘悠翔

青少年精神压力是全球普遍的关切。图为2024年5月,某地高中教室。视觉中国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曾带领团队,与新华社合作,于2021年底开始,调查了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青少年普遍存在“四无”问题: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青少年精神压力是全球普遍的关切。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全球范围内,七分之一的10-19岁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占该年龄段全球疾病负担的1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2023年10月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0%和30%。

近年来,彭凯平的课题组进行了多项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例如,一项研究采集了来自国内158所学校的数万名青少年学生的数据,发现中度至剧烈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益,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中度至剧烈的体育运动尤为有益。

另一项研究招募了全国112所中学的2234名学生,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发现对价值观的自我肯定,有助于提升中国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积极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不过,这种干预并没有对抑郁、焦虑和孤独感等临床测量指标产生显著影响。

“我们强调实证,个体案例对我们来讲都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成千上万的人在控制的条件下得出来的结果。”彭凯平对南方周末记者强调,“我最烦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应该要做科学验证。”

“其实自我报告式的测试是没有用的,所有跳楼的孩子都没有被测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击中率——想跳楼的被我测出来了,这个概率是很低的。”彭凯平认为,更大的问题在于国民心理健康意识不够,“有造假的,还有无知的。我们很多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没有觉察的,不知道自己在嫉妒,也不知道自己在愤怒,不知道的话就无法去控制和改变的。”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实验发现,往往用不复杂的干预方法,就能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彭凯平说,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人心的改变需要瞬间顿悟,然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很多伟大的改变是从细节开始,从习惯开始,从具体的行为塑造开始”。

彭凯平。受访者供图

意义感其实是一种连接

南方周末:为什么你的课题组会特别关注青少年?

彭凯平:因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别敏感,也容易塑造,成年人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所以我们希望通过青少年来做干预。这也是心理学里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更容易做,效果也比较好。

事实上社会也关注青少年。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说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国家战略,和芯片、人工智能同等重要。我们中国人关注下一代,很多人活着也是为了下一代,自己心情好不好不重要,孩子要是不好的话,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南方周末:2021年你们做的30万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四无”问题很突出,疫情之后,这些特征有改变吗?

彭凯平:可能在一个方面有变化,就是交往和沟通。那时候是隔离的,现在慢慢地孩子们的集体活动多了,社会交往多了,音乐会、电影院、公园可以去了,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增强了。这些是显而易见的,其他方面我个人感觉可能还是差不多。

南方周末:你有一个观察是一些年轻人对生命价值无感受,为什么他们会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彭凯平:现在自杀的倾向性越来越低龄化了,我们没有让孩子充分地体验和欣赏生活的美好,无休止的作业、无休止的要求、无休止的批评,他怎么可能留恋这样的生活?我们是体验过生活的美好的,我们吃过好的东西,去过好玩的地方,遇到过可爱的人,这些都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2)


千寻1437
回复

千寻1437

2024-08-09

好好活着就是意义

183****6304
回复

183****6304

2024-08-02

上学我讨厌的从来都不是学习知识这个过程,我讨厌的是压抑的教室、同学间的阴阳怪气冷嘲热讽、老师的绝对权威压制、一天早六晚十一的高强度集中精力……

M
回复

M

2024-07-31

这些评论感觉都不在点上

M
回复

M

2024-07-31

dongtian
回复

dongtian

2024-07-31

做人比做事难啊!

勇者
回复

勇者

2024-07-31

太对了,1、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出去玩儿,对风景没有感受,面对大山大河大海大草原没有感触;3、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经常看到小区小孩虐待动物宠物的行为,即使有家长在旁边也是无动于衷的。小区有个在小时候掐死一窝幼猫,烧掉一整个棕榈树的小孩,今年已经顺利考入市高新一中了。

159****3079
回复

159****3079

2024-07-31

对于自我情绪感知的低能化很有感触,我觉得自己已经跨过了成长的发育期,但仍然对我自己产生的情绪没有感知力,不明白某些时候的情绪是不是悲伤,是不是嫉妒

陶红
回复

陶红

2024-07-31

希望南周能够出一个关于心理学的专栏。让我们更加的了解我们自己。

139****6263
回复

139****6263

2024-07-31

青少年普遍存在“四无”问题: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即之也温
回复

即之也温

2024-07-31

卷吧 同事孩子中考完就开始学高一知识了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
回复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

2024-07-31

彻底改变教育评价体系,总是以考取清华北大为炫耀点,上行下效,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层层传到压力,家长们,孩子们总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少年的恶性循环,不出心理问题才怪呢?如何让中小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体验生活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和美景,而不被超强的学习竞争力裹挟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Maple
回复

Maple

2024-07-31

“与其让孩子学那些专门的技能和课程,还不如让孩子学会积极的心态、合作的技能、说话的技能、文化的技能,而这些东西说不定可以让孩子做得更好。”

199****2937
回复

199****2937

2024-07-30

“只是不要采用排名激励加羞辱的方式。”只可惜,有些人必须排名才能逼他努力,这个外在动力不能丢。

135****7159
回复

135****7159

2024-07-30

你敢相信吗?双减后,我孩子的班级一半孩子不及格,我们在郑州市区啊,不是乡村,省会城市。不考核对老师对孩子们都以都以为这什么。

龅牙兔
回复

龅牙兔

2024-07-30

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

159****6827
回复

159****6827

2024-07-30

中小学下午一律改成体育,劳动,或者其他课外活动

184****2332
回复

184****2332

2024-07-30

心理健康是评价方式,是过程,更重要的是结果。

佛系中年
回复

佛系中年

2024-07-30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0%和30%"……这概率可真高!

just
回复

just

2024-07-30

看看日本和韩国,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好像是无解的!

蚬子汤
回复

蚬子汤

2024-07-30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以后关注一下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