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名校的小镇青年,如何走出自我低估

在许多次采访中,学者谢爱磊说他并不认可“小镇做题家”的说法。他认为“做题家”不是客观能力的叙述,而是社会流动中个体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探索。这其中也有对既有社会结构和自身教育经历的反身性思考。

“社会流动本身意味着从低到高,当他们更认同现在的身份,不可避免地会进行一些价值判断,贬低过去的自己。”而他聆听、书写的正是流动背后的情感代价。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2年1月3日,四川眉山,两位学生在大学宿舍里学习 图/视觉中国

2022年1月3日,四川眉山,两位学生在大学宿舍里学习 图/视觉中国

社会适应

考上上海交通大学那年,是凌峰人生中难得的高光时刻。

今年33岁的凌峰出生于江西农村,18岁之前在农村和县城求学,高考后去了上海。成绩出来的那年夏天,他意气风发,手握奖学金,被邀请到县里和市里演讲,他默默背着《新概念英语》上的英语课文,笃信“上了大学也要努力学习”,而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可等他进入真实的大学生活,信心很快就被击垮。先是入学英语水平测试不及格,紧接着上体育课集体跳绳时,“每次到我这就卡。”叠加的落差越来越大。专业课成绩也是吊车尾,就连做实验,他发现自己的反应也慢半拍,不如班上其他同学。

“在小县城,我被认为是别人家的孩子,进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一直垫底。”这或许是许多从农村和小镇考上名校的学生都体验过的“落差感”。他们通过教育流动到大城市,经济上的不安全、融入城市的不适应以及评价体系的改变将落差感放大。社交平台上,他们戏谑地自嘲为“小镇做题家”——“除了做题,一无所有”,在成员超过13万人、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豆瓣小组里,讲述自己的社交障碍、职业发展的迷茫以及“上岸”经验,共享着同一种失落。

考上名校的励志故事远非这些农村和小镇青年境遇的全貌。从2013年起,教育社会学学者谢爱磊从上海、广州、武汉和南京的四所“双一流”高校中选择了约2000名学生展开追踪研究,他们中有近28%来自农村和小镇,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精英大学。由这项研究凝结而成的《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于2024年5月出版。谢爱磊在研究中发现,相较于经济上的不安感,更让这些农村和小镇学子难以招架的,恰恰是大学期间的“社会适应”。

从2013年起,教育社会学学者谢爱磊从上海、广州、武汉和南京四所“双一流”高校中选择了约2000名学生展开追踪研究,他们中有近28%来自农村和小镇,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精英大学 图/视觉中国

从2013年起,教育社会学学者谢爱磊从上海、广州、武汉和南京四所“双一流”高校中选择了约2000名学生展开追踪研究,他们中有近28%来自农村和小镇,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精英大学 图/视觉中国

入学没多久,凌峰就报名了学生会。面试时被问起有什么特长,他很自然地说唱歌,面试的学姐又问他是否参加过合唱团,他一下子“被镇住了”。“之前跟同学一起去KTV唱歌的时候,我没跑调,这在我的认知里就挺不错的。我怎么会有(合唱团)这样的证据?”不出所料,他后来落选了。

关于学生会的参与程度,谢爱磊曾在追踪的两千余名学生中做过一项统计。结果显示,来自农村和小镇的学生,大一参加各类型学生组织的比例和大二成为学生干部的比例都明显低于城市籍学生;在学生会等半官方学生组织的参与方面,则低于城市籍学生14个百分点。

就像谢爱磊在研究中发现的那样——“我研究的农村和小镇青年,经常在访谈时提及‘觉得自身的社会能力不足’,在新的环境中难以自洽。”在《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中,许多受访者也分享了类似的感受。

凌峰大学期间的朋友都是舍友,“一起打游戏,跑社团,过着很普通的生活。”工作后,他从上海搬到广州,在一家公司工作了近十年,始终没交到太多朋友。“我害怕跟别人熟起来。同事邀请我也不太敢去,也觉得没熟到周末一起玩的程度。”他有时候疑惑同事之间“一起吃饭遛娃”的社交圈是如何建立的,“我比较亲密的朋友都是高中复读那年认识的,大学只认识了我老婆,工作之后更没有机会。好像不知道怎么跟人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还挺自卑的。”

同样来自农村的汤婕坦言人际关系一直困扰着自己。她形容自己的性格“(在社交方面有些)迟钝、偏淡,有些孤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3)


159****1110
回复

159****1110

2024-08-13

没办法,这是城市的时代,是城市人的主场,主场优势明显。如果评价以农村生活为标准,估计就反转了。像知青下乡。

134****8929
回复

134****8929

2024-08-05

在大学里认识了老婆叫足够了,认识那么多人干嘛?中国社会讲究做啥子鬼事情都要讲点关系,不认识人就难有关系,不过,还是非常成功的,好多人从小学读到大学,再从大学读到老学,读了一辈子都没有认识老婆。所以,能认识到老婆,简直是天大的成功!

暮止
回复

暮止

2024-07-30

“大学只认识了我老婆”。。这是在凡尔赛吗

科幻1班+玉华
回复

科幻1班+玉华

2024-07-30

自己农村考的中专,毕业上班后也曾后悔没读大学,过了几年,发现大学生也不都优秀,努力过好自己眼前的日子,别想太多。

137****7886
回复

137****7886

2024-07-30

不就是自卑吗?过几年回乡,就变成自大了。

泓峥
回复

泓峥

2024-07-30

是啊,自己不断成长,提升自我认同才是每个个体最应该关注的呀。即使是“小镇做题家”也仅仅是一段或短或长的状态,也不是不能够进一步改变。

盐仓巷20号老男孩

2024-07-30

谁规定上了名校就一定要改变命运?不过是这么多年被金榜题名和衣锦还乡的故事带跑偏了。这不过是让自己体验了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总是横向比较否定自己,倒不如安之若素,一分长进有一分的欢喜。也希望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让越来越多人的人看到的是各有所长,各自精彩,而不只是陷在高考这一环上。踏上社会更多的是长板效应,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好了。

188****9987
回复

188****9987

2024-07-30

还是那句话,“别人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比不过你的十年寒窗”,但是“小镇做题家”们的后代不会再是“小镇做题家”。

盐仓巷20号老男孩
回复

盐仓巷20号老男孩

2024-07-30

可文中也提到了,这样的特点有时候让自己得不到晋升,原地踏步。这样的品质还是要和实际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吧,不然也有可能南辕北撤,毕竟这个社会不是完全的透明公正公开

dongtian

2024-07-29

农村小镇出身的孩子,有城里孩子没有的“单纯、吃苦、专一”等特点,只要能保持住,在职场是会有独特优势的。

盐仓巷20号老男孩
回复

盐仓巷20号老男孩

2024-07-30

谁规定上了名校就一定要改变命运?不过是这么多年被金榜题名和衣锦还乡的故事带跑偏了。这不过是让自己体验了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总是横向比较否定自己,倒不如安之若素,一分长进有一分的欢喜。也希望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让越来越多人的人看到的是各有所长,各自精彩,而不只是陷在高考这一环上。踏上社会更多的是长板效应,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好了。

183****1196
回复

183****1196

2024-07-30

在金钱至上的世界里做个稳妥的选择挺好的。有了生活保障之后,还有追求自我的机会。

北半球蒲公英
回复

北半球蒲公英

2024-07-29

乡镇振兴需要人才,欢迎有志之士返乡创业。

136****9312
回复

136****9312

2024-07-29

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社会适应能力,不论对于出身何处的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

Chance
回复

Chance

2024-07-29

要假装自己很厉害,能力不行但自信很强的人,在学习上不行,但工作上有很大优势

Micheal Yao
回复

Micheal Yao

2024-07-29

毕业10多年,依然觉得教育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成功率比较高的一条路,很多人是高中拼命学习,大学开始放松,毕业后基本不学了,但是很多人没有明白的是毕业后应该坚持一直学习,能不断往上突破的人都会坚持不断学习!

dongtian
回复

dongtian

2024-07-29

农村小镇出身的孩子,有城里孩子没有的“单纯、吃苦、专一”等特点,只要能保持住,在职场是会有独特优势的。

魏勇
回复

魏勇

2024-07-29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没有这种情况

魏勇
回复

魏勇

2024-07-29

教育比不教育改变命运的概率更大。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通过知识,教导培养习惯、提高视野、建立友谊。如果不在学校,过早进入社会,对于乡村孩子,父母力所能及的有限,去社会那就看运气了。如何解决呢,在小学阶段山川区的都是乡村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社会教育,弥补乡村家庭教育短板等等等措施,可能会更好。

139****6263
回复

139****6263

2024-07-29

社会流动本身意味着从低到高,当他们更认同现在的身份,不可避免地会进行一些价值判断,贬低过去的自己。

大眼小世界
回复

大眼小世界

2024-07-29

教育改变命运的成本似乎越来越高。关键问题在于,什么才算是改变命运?

183****2883
回复

183****2883

2024-07-29

不是贬低过去的自己,是过分高估当下的自己,进入名校只能说明自己比周围同层更优秀或者努力,而且也只是在某一方面更优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