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议题,为中国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作出谋划部署,被称为“中国政治日程表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22000余字,“改革”一词出现了145次,“体制机制”出现43次,勾画出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战略重点。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22000余字,“改革”一词出现了145次,“体制机制”出现43次,勾画出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战略重点。
查看全部
文章篇目
读懂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新质生产力是改革的动力系统
“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等同于一个或几个特定产业,只要能替代或提高旧生产率的,都是新质生产力。” 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完善,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获得感,也要给企业一定的容错率,减少约束,避免过重惩罚。 “因人制宜出台人才政策,形成天下英才尽可用之的态势。”读懂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迈向何方?
改革可概括为两大内容:规范政府财政收支、央地财政关系的再调整。 针对财税体制改革,《决定》中的部分表述是首次出现。包括: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郑永年:“三中全会解决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土壤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驾马车”,是基础科研、应用技术转化和金融服务。 当前,地方国资的投资倾向投资3-5年,不利于形成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这往往与主政者的任期相关。 中国不是缺乏创新创造能力,而是缺少顺利转化为本国的新质生产力,这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完善,此次三中全会的重点就在于调整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