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龄化的未成年人犯罪 丨法眼

3组数据表明:近17年,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没有呈现任何低龄化趋势。

对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要进一步公开,实现数据共享,鼓励各方力量参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校家庭合力共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2年9月25日,甘肃定西一8岁女孩被一13岁男孩杀害。女孩的父亲在其安葬地种了一棵树。(人民视觉供图)

2022年9月25日,甘肃定西一8岁女孩被一13岁男孩杀害。女孩的父亲在其安葬地种了一棵树。(人民视觉供图)

“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未成年人恶性犯罪低龄化”等说法屡见新闻报道和期刊文章,“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似乎已经成为常识和公理。

但未成年人犯罪真的低龄化了吗?对《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等分析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讹传讹。

  数据里的“真相”

犯罪低龄化是指犯罪人在年龄上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犯罪低龄化是结构性的,即犯罪低龄人口在犯罪总人口中的占比上升;犯罪低龄化是趋势性的,即在一定时期内犯罪人年龄均值整体下降。

因此,犯罪低龄化的操作化定义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犯罪人年龄均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第一,如果以“年”为单位来衡量趋势,则“一定时期”,最差要3年、至少要5年、最好有10年及以上。考察的时间跨度越长,趋势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越强。3年及以下的数据有较大偶然性,显现出的曲线变化往往不稳定,很难称得上“趋势”。第二,“年龄均值”是指所有对象的年龄平均值,它表示年龄的集中趋势和集体特征。显而易见,出现了一例11岁儿童杀人案件,我们不能说“犯罪低龄化”了,正如出现了一起97岁老人故意伤害案件,我们不能说“犯罪高龄化”了。原因在于:在总体或样本规模极大的情况下,极端值几乎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