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三中全会解决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土壤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驾马车”,是基础科研、应用技术转化和金融服务。
当前,地方国资的投资倾向投资3-5年,不利于形成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这往往与主政者的任期相关。
中国不是缺乏创新创造能力,而是缺少顺利转化为本国的新质生产力,这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完善,此次三中全会的重点就在于调整生产关系。
责任编辑:张玥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北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其中提到,“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7月19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介绍,《决定》共15部分、60条、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三中全会关乎中国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要决策,每五至六年举办一次,历届三中全会回应市场化改革的诸多难题,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此次三中全会亦成为全世界观察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窗口,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外关注的焦点。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曾发文称,三中全会是历史性和现代性的连接点,又是通向现代性的必由之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改革开放成就离不开三中全会,历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就在于理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郑永年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谈了对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理解。
“追求符合自身文明、国情的现代化”
南方周末:“中国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