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四川大学宣布一次性拟撤销31个专业,数量之多,引发关注。高校专业向来“有出有进”,从就业到科研,从生源到师资,多种因素左右着高校专业的命运。
专业为何调整?
-
四川大学一次性撤销31个专业为哪般?
今天的四川大学由于是合并了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和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学校,专业门类比较多,包括这次拟裁撤专业在内,本科专业高达143个,仅建筑与环境学院此前就有10个专业。 像四川大学这样的985高校,主要还是考虑招生,也就是前端的生源市场竞争。 -
“招不来学生,专业就没了”:大学招生,不止名校在“卷”
202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了47个招生组、730多位教师,赶往全国28个省份,创下招生组和招生教师数量的历史新高。 某“双一流”高校学院负责人介绍,学校给每个学院制定了最低录取位次等目标,“要是达不到,就扣全院绩效”。 -
浪潮里的高校专业:热门还是天坑,是什么左右着它们的命运
高考成绩揭晓,新阶段的人生考卷才刚刚铺开。填报志愿是基于当下的博弈,也是面向未来的豪赌。高校专业向来“有出有进”,某种程度上,其优化与调整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但长远看,无论是一度火爆的英语、土木工程,还是风头正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追逐热门、享受红利的另一面,也要预备好周期更迭的颠簸。“父母的百般筹谋往往是基于当下揣测未来,这或许会通向某种经验主义的坦途,可如果孩子的自主性长期被忽视和淹没,终归是有问题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热门还是冷门
-
没有哪个专业一直冷门:来自三所高校的观察
“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学不到有用的新知识,这是专业本身需要更新了。”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社会学专业。四五年前社会学转出的人数很多,但这几年反而转入的学生多了。” “我们有个专业,招生时的第一志愿率不高,按理说转出的学生数量会很多,但后面我发现它的转专业人数是0。我专门去做了追踪采访,学生们说,来了发现专业的老师很照顾他们,就不想转走了。”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
全国首个殡葬本科专业设立:关于职业选择与前景的经济学解释丨快评
2023年,一位560分的河北省考生(物理类)选择了上述学院(当时为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殡仪系)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为该省专科物理类投档线最高分,引起社会热议。这一年河南的理科本一线为514分,该生远远高于本一线的分数上大专,选学校与专业纯以就业为导向与目标,学殡葬,可谓“不要面子要里子”。 -
坚守与希冀:被误读的养老专业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06:11
中国唯一世界语专业在山东枣庄
一门非常冷僻的语言专业,在山东枣庄学院落地了六年。世界语,诞生于理想主义之中,在传播了一个多世纪之后,消解于骨感的现实社会。六年招收三届学生,每届二十多人。2023年被网红导师张雪峰点评为“寒门专业”之后,2022级24名学生就有9人转了专业。就业成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 -
“靠踢足球也可以上大学了”:24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24个新专业中,足球运动最为特殊——绝大多数新增专业只布点在1所高校,最多不超过3所,只有足球运动专业在30所高校同时增设。 2017年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就开始申报新增“咖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不过直到这次才成功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