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代的政治践行者——专访《蒋经国传》作者陶涵教授

应该说,蒋经国是一个务实、心怀宽广的政治家,他对公众福祉的关心是真诚的。

应该说,蒋经国是一个务实、心怀宽广的政治家,他对公众福祉的关心是真诚的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蒋氏家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关于这个家族的书籍也汗牛充栋。在众多描写蒋经国传记的书籍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江南(刘宜良)先生和陶涵教授的著作。

根据目前得到的史料,人们普遍认为江南是因为发表了《蒋经国传》而在美国被台湾派去的特务暗杀。但平心而论,该书的学术价值并不很高,外界对于江南被暗杀的关注也远远超过他的著作。

陶涵(Jay Taylor)教授系美国资深外交官,上世纪60年代曾在台北为美国提供政治分析和报告,中美建交后,他曾任职美国驻华大使馆,此后任美国国务院情报处副处长,是美国资深中国问题专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

为完成《蒋经国传》,陶涵访问了马英九、钱复、李焕、王升等160余名和蒋经国有直接关系的人,并多次专程前往台湾和大陆,到过台北、北京、南京、宁波、奉化、赣州等地,遍访蒋经国遗迹和经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涵在写作《蒋经国传》时,引用了大量莫斯科和美国档案局尚未公开的材料,还充分运用“资讯自由法案”,要求美国中情局、国防部等提供涉及蒋经国而未解密的文件。

因为该书,陶涵被认为是对蒋经国研究最为透彻的学人之一。在台湾纪念蒋经国百年冥诞时,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专门接见陶涵,一起研讨蒋经国历史价值。

此外,作为一名外国学者,陶涵对蒋经国的评价也被认为中立而客观。为此,《南方人物周刊》专访了这位蒋氏研究者。

陶涵的《蒋经国传》早已在大陆出版

Jay Taylor

人物周刊:您是《蒋经国传》和《蒋介石传》作者,也在台北和北京都做过外交官,为什么会花如此多时间去研究两蒋历史?

陶涵:20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梦幻年代。两蒋父子为重新评价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我们很难想象,在这个世纪的头10年,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帝国,女人们在裹小脚,男人们还拖着长辫子,外国势力可以肆无忌惮地侵犯这个古老文明国度的一切权利。

在一系列的革命、对内和对外战争之后,中国变成了强大而繁荣的国度。尽管现在台湾和大陆仍处分裂当中,但“一个中国”已经成为政策基石,当然两岸还是需要灵活、耐心、民主的方式来谈判。吸引我的是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

人物周刊:您在台北曾担任过美国外交官,和蒋经国先生有过多次互动,我想知道他当时给您的印象是什么?在您看来,他和他著名的父亲之间有什么不同?

陶涵:在1960年代,我和很多在台的美国外交官对他印象并不好,他是管“国家安全”的“影子人物”,而且他还要为国民政府来台后的白色恐怖负责。应该说两蒋都是坚定的爱国者和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者,蒋介石是一脚留在历史、一脚踏进现代的政治人物,更强调的是秩序和控制。

评点蒋经国,我们必须要看到他的时代里,台湾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长期稳定和平的社会、国民健康显著提升、教育水平飞速发展、工业社会形成、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实力为世界瞩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均富理念得以体现。

人物周刊蒋经国先生在大陆还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在您看来他的价值是?

陶涵:蒋经国先生逐步意识到,民主价值是台湾与大陆健康发展的核心,这也是未来两岸达成共识,以及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实现和平共存的基石。

蒋经国意识到,在台湾实行民主化进程有很大阻力,他花了20年时间让这个体制逐步改善,而在他的晚年,民主进程迅速被他加快。

1969年他批准选举中实行演讲制度,候选人被允许通过演讲申明自己的政策。对于台湾和大陆这样文化复杂的地方,开放民主要包括演讲自由。事实上,不论在政策上,还是在长期实施过程中,这都被证明卓有成效。

人物周刊蒋经国身上有很强的苏联元素,您如何看待他早年留苏经历对他政治生涯的影响?

陶涵:终其一生,蒋经国先生主张人人平等。他的亲民态度,得益于在苏联12年的经历,而他这种观念形成是自发的,并不是什么力量强加于他。在苏联的时候,他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并没有被斯大林主义洗脑。

他一直对苏联保有正面评价,直到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他的态度才发生改变。

人物周刊今天大陆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蒋经国为何会在晚年选择解严政策,您认为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他的这个选择?

陶涵:应该说是若干因素,驱使他最后作出了加速变革和自由化的决定。首先是他年岁已高,而且健康恶化。这加深了他对国民党内保守派的恐惧,他很担心一旦他去世,党内的保守派会反攻倒算,这其中就包括了蒋宋美龄女士。他很害怕自己的改革会被停止,甚至开历史倒车。

我们还必须考虑到美国的因素,华盛顿已经中断了与台湾在外交和军事(除军售外)的联系。(注:根据中美协议,美国与台湾断交,而且撤军。)蒋经国认为,台湾如果实现民主,美国国会与公众舆论就会更加反对大陆对台湾动武,这也会让台独势力不会煽动改变现状闹独立。

最后的原因,则可说是在1980年代涌动着民主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菲律宾与南韩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彰显这一趋势。

他的最后两年,苏联“公开化”浪潮兴起,更坚定了其在台湾推行民主的信心,他在1988年1月去世前就已经开始做了。

人物周刊前不久您在台湾与马英九先生有一个会谈,我很想知道,从蒋介石到马英九,台湾历经了4任领导人,您对他们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陶涵:蒋介石从不认为他会凭借武力就能收复大陆,虽然大陆在1960年代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过他一些希望。他在台湾建立了一个威权社会,同时又试图把传统的儒家伦理引入其中。1967年时,他说上天让他失去了大陆,而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给了他在台湾建立一个模范社会的机会,这是他之前多年的梦想,却没能在大陆实现。

蒋经国进一步巩固了台湾经济基础,实现经济转型与腾飞。他的措施是建设大型基础设施与加大教育投入,鼓励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放松威权体制。他的最大挑战,是1979年美国对台政策的偏移。与此同时,他还开放了对大陆的贸易封锁,并允许人员交流。

李登辉则代表了台湾本土化,他做到了,但又开启了台独的大门。

陈水扁,一位公然支持独立的台湾领导人,他的政党在2008年遭受重挫,原因就是他和他的家人大规模贪腐。(受访者注:事实上,作为前“总统”他能够被揭发,他的妻子被调查,反映出了司法独立在台湾已取得成功。)16年来,尽管台湾的领导人有独立倾向,但台湾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联系却更加紧密。

马英九的目标则是,与大陆关系正常化,寻求共同对话空间,同时无限期推迟海峡两岸的政治联系。他希望北京能减少对台湾的武力威胁,同时,他还要巩固台湾的国际地位。

人物周刊从美国视角看中国近现代历史,如何评价一个威权领导人实施民主?

陶涵:这取决于其文化理念和政治价值观,还包括自身与国际的政治环境。

社会变革带来的成本,包括失去控制,这直接威胁到当权集团,他们要去考虑如何面对失去权力的可能性。对于台湾当权派尤为艰难,他们是少数派(外省人)。

人物周刊在您的书中,参考了大量的美国和苏联的独家史料,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外人对蒋经国有误解吗?是什么?

陶涵:应该说,蒋经国是一个务实、心怀宽广的政治家,他对公众福祉的关心是真诚的。来台初期的蒋经国,长期被岛内外观察家视为其父亲政策的执行者。到了1980年代,他逐渐放松岛内控制,被评价为一个正直的现代政治践行者和改革家。

人物周刊在大陆,人们对于蒋经国的印象还相当模糊,该如何理解一个真实全面的蒋经国?

陶涵:在政治层面,蒋经国是温和务实的人。他推崇开放、健康的社会,尊重不同政见。他知道在台湾施行自由民主,将会对外省人的统治地位以及“一个中国”原则构成威胁。

但到了1985年,他认为应该冒风险变革,这是台湾发展的最好选择,而不是尽可能维持国民党在岛内的一党专政。2008年台湾大选中的马英九胜选,验证了他的判断。

人物周刊您如何评判蒋经国的一生?

陶涵:蒋经国应该坚决反对他的父亲实施白色恐怖。他也应该更早地在台湾推进民主化,这也许会遭到军队的反对。

蒋经国的功绩是使得台湾的经济腾飞,以及在教育、卫生、城市化、科技进步、国民收入提高和消除贫富差距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