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可持续:企业双碳行动观察暨案例集(2024)》发布

2024年7月12日,由南方周末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责任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西安举办。本届论坛以“科技引领 碳寻未来”为主题,与相关领域学者、机构代表、企业高管共话“双碳”战略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在当天论坛上,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员闫静发布了《“碳”路可持续:企业双碳行动观察暨案例集(2024)》。以下为演讲实录:

闫静(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员)

很高兴代表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分享“双碳行动案例集”这样一份研究成果。今天是我们“南方周末社会责任月”的第一个论坛,中国企业责任与高质量发展论坛。论坛已经创办了三年,每年我们都在这个论坛上发布案例集,今年我们将第三次发布案例集。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总是发布案例集?连续三年了,这个案例集有什么新意吗?现在我为大家解答我们持续做案例集背后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从全球范围来看,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1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缔约,再到2023年COP28迪拜气候大会的召开,过去三十多年时间,全球一直在推进气候方面的治理。COP28不仅全球盘点,重申了《巴黎协定》气温目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推动了全球气候合作由“去碳化”的共识蓝图走向“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具体路径。

在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全球各国都在不断承诺减排目标,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加起来已经占到全球的90%以上。从实际行动来看,实现气候目标、加速气候行动与合作对话成为当下全球各国的共同诉求。

诚然,共识之下的行动,还不能匹配现实中的气候危机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打破纪录——气温创下新高,世界未能到达减排目标》发出警示,各国必须采取比目前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更强硬的减排措施,否则到2030年全球将面临2.5至2.9摄氏度的升温。

第二个思考,我们看看中国企业现状是什么样的。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构建了全面系统的政策体系,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设定目标、对外披露“双碳”信息等等。在对外交流中,大多数企业,基本都会围绕两个主题进行沟通:一是ESG,二是“双碳”。

“双碳”议题如此火热,中国企业“双碳”行动情况怎么样?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2022年专门开发了企业“双碳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领导力、减排力、创新力、协调力”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从总体结果来看,中国企业的“双碳”行动是需加速前行的。

从企业双碳规划来看,设定减碳目标已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共同诉求。调研企业正在积极将外部期待转化为实践,但企业碳目标的雄心仍然不足。百强企业中,虽有87家公布了减排目标,但公布全价值链碳中和目标的仅有25家,公布减碳强度目标的有13家,公布减碳比较目标的有10家,公布运营层面碳中和目标的39家。

而从目标设定到具体落实减排,其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只有48家企业制定了实现碳目标的详细路径。部分企业只开展了短期的减排规划,对长期如何实现达峰与中和方向不明;部分企业只提及具体减碳措施,但未提出可衡量的阶段性量化目标与预期成果。碳中和目标,还需要细化行动路径。

从企业减碳绩效来观察,进展并不明显。在92家公布碳排放数据的企业中,年度碳排放总量同比上升的有49家,下降的有43家。从排放强度来看,上榜企业中有1/3的企业碳排放强度上升,40.5%的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上升,说明上榜企业的减碳绩效实际有所退步。

企业的减碳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依赖于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低碳转型作为大前提,也需要企业充分发挥能动性,从节能减排、能效提升、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等多方面发力。从宏观看,目前我国的发电能源仍有六成以上为化石能源,电网的平均碳排放量较高。从微观看,企业的低碳转型在前期需要进行经营方向的重大调整与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非能够“一蹴而就”。

从创新发展来看,中国目前在绿色科技研发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中国目前在全球清洁能源制造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绿色低碳的产能综合占到了全球的65%。在我们的调研中也显示,更多的企业开展绿色研发的实践,有80家上榜企业开展了产品绿色设计;76家企业投资、支持了碳中和相关技术,56家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课题研究。

同时也发现,虽然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我们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在储能、氢能、碳捕获和封存等领域,技术商业化和规模化仍需要长期的投资,创新需要与商业化并重发展。

两年来的双碳行动调查研究,可以看到企业的气候承诺与减碳行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低碳转型需向深知深行迈进。作为一家媒体智库,研究中心可以做什么?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做了很多事情,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我们搭建了一系列平台,汇聚专家智慧,成立了碳中和专委会,举办了一系列的沙龙。第二,是寻找典型、总结经验,这也是我们编制“双碳行动案例集”的原因。我们要把企业好的做法总结出来,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借鉴。第三,我们研发团体标准、指导手册等。无论是在碳中和管理,还是“双碳”相关的传播方面,都能给企业提供一些指导。最后,我们发挥媒体的优势进行“双碳”传播。最近几年来,我们对四十多家中外企业的高管进行了专访,了解他们对碳中和的看法,以及他们作为企业领导面临的“双碳”挑战和困难。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的案例集。在过去的两年里,经过征集和筛选,我们最终收编了30个典型企业在绿色运营、绿色产品服务、绿色工厂园区、绿色供应链等领域的减碳实践案例,包括施耐德电气、工业富联、百威啤酒、华侨城、比亚迪、腾讯等,涵盖电力、房地产、电子信息、汽车、酿酒、塑胶、体育用品等多行业。

今年案例集征集从1月份开始,与我们的合作伙伴——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龙岗区科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共同来征集案例集。我们说企业低碳转型需向深知深行迈进,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成为降低碳排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今年的调研内容也进一步聚焦于“双碳”领域的科技创新实践。

今年的案例集以绿色解决方案为主要维度。

首先让我们看第一家企业,远景科技集团。远景在中国以及全球的风电行业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其真正的主营业务是新型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在他们的碳管理实践中,远景推行组织碳、供应链碳和产品碳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自主研发的“方舟”碳管理系统作为数字化工具支撑着集团碳管理目标的成功落地,并影响和赋能供应商一起实现低碳转型。要求重点供应商完成100%碳盘查、碳披露和碳管理。

然后再看一下软通动力,软通是一家知名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我曾在20年前走访过这家企业。如今,他们基于自身技术的深厚积淀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持续加大“双碳”科技创新力度。在夯实碳管理能力底座的前提下,自主研发了碳智能管理平台,开展多领域绿色实践赋能客户低碳转型,实现了绿色技术与业务的创新与突破。

以下三家企业的特点在于创新层面的突破。其中,极熵科技的特点是引入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并基于极熵的数据海及特定客户的数据库进行能源系统的模型训练与仿真分析,建立以数据驱动代替经验公式的能源预测模型。通过精准的碳排放测算与能耗管理,帮助企业提升能效、降低碳排。

而奕碳科技,通过他们的“碳探”数字化碳管理应用软件,为政府、园区和企业提供碳中和数字化服务;同时,奕碳科技开发了气候行动大数据平台ClimateTree,为企业提供发布绿色产品和技术的窗口,以此打造聚合行业供应链碳足迹的数据平台。作为一家新兴的数字化碳管理公司,奕碳能够将碳管理关注点从企业组织内部移向供应链和更广泛的生态圈,并勇于尝试建设气候相关数据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反向激励企业践行低碳行动,这为其他科技企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中广核设计研究院针对海上风电项目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用5年时间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吸力筒导管架基础技术,并在后湖22号机位成功实现了示范应用。推动了海上风电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实现了海上风电高质量投产。

在今年的案例收集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通过智能化的碳管理工具,精准识别并解决能源浪费和碳排放过高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集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发展应用,如老旧工业园、校园、图书馆等场景。

其中红豆能源,以老旧工业城为载体,在终端开展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并适度配置储能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综合能源系统,同时依托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改善园区能源生产和供应模式,有效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和整体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接近100%。

而长电新能,以智慧能源方案对百年名校张掖中学进行改造,通过“分布式光伏+节能改造+数字化碳排管理”零碳校园路径解决方案,实现年综合减碳约两千余吨,预估每年可降低张掖中学能源费用约50万元。

在产品层面,产品碳足迹标签制度在相当多行业领域正在逐渐变为准入门槛。全球涉及产业领域的相关碳中和标准大概有2200多项,涉及日用品、家电、食品、电子产品、汽车等,碳足迹和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在这一维度,我们选了2家企业做案例。

首先是宝马集团,他们很早就致力于在整个产业链上践行可持续发展,也是汽车行业在绿色供应链行动较早的企业。宝马中国将绿色供应链管理融入战略规划,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供应商可持续管理体系。他们的供应链碳排放分解为八项工作模块,通过EPA项目,落实供应商EHS风险管理;对于高碳排放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如钢铝材料,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的“绿钢”基于绿电和电炉等工艺,其生产过程将逐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95%。

另外是正泰新能,其业务版图中超过半数份额植根于海外市场,面对欧盟日益严格的法规环境,以及合作伙伴对可持续性议题愈发深入的关注,碳足迹管理已不仅仅是一项运营层面的职责,正泰新能将碳足迹管理纳入全年重点发展规划,绘制了一张精细的碳足迹管理地图,夯实了产品碳值管理的具体路径和管理举措。同时,正泰新能以碳足迹管理带动供应链低碳转型,他们的供应商中,有多家企业获得工信部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称号。

从社会层面来看,产品碳足迹管理也在逐渐深入地影响着整个绿色消费生态。欧莱雅通过引入产品环境影响信息及等级标注系统“五色盘”来进行碳足迹管理。“五色盘”基于“地球界限理论”和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将产品从其原材料的生产,到产品生命末期的生命周期内所有对环境的影响都纳入考量,根据产品的环境影响分数,采用一个从A到E的等级标注系统对产品进行评估。“五色盘”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推动了绿色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开放式创新,还有助于促进消费者对环保消费的认识,并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最后一家是中海商业,通过对写字楼的低碳运营的探索,创新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能力,将中国海外大厦打造成为近零能耗建筑。通过建筑本体节能+高效能源利用+绿电和碳交易的模式,实现建筑综合节能率61.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2.1%,减碳率54.9%。

这是我们三年来的研究案例。第一年的14家企业,他们提交的案例中有一些是关注如何制定和实践“双碳”规划,以及如何进行碳核查等相对前期的问题;第二年入选的16家企业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从生产制造,到产品,再到解决方案,企业“双碳”行动做得越来越扎实。

今年案例集,我们集中呈现先行企业在双碳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企业拓宽低碳行动路径,以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加速实现绿色转型。同时,也期待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公众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最后,我们要感谢所有参与本案例集编写和贡献案例的企业和个人。希望通过案例集,能够激发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