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胡阿姨的花园》:被遗弃的一切,都会茁壮生长

他发现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种母子关系——儿子一直和母亲说自己活不长,母亲则鼓励他一定要强大起来。

“那些宏大的事会有人说的,修大桥、铺大路这些都有人会去记录。但是他关心小人物如何在时代的巨轮向前滚动的时候,能够扣紧时代的轮子,没有掉落在地上。”

责任编辑:李慕琰

曾生活在重庆十八梯的胡阿姨用拾荒找到的各色物件,搭建起一座自己的花园。(受访者供图)

曾生活在重庆十八梯的胡阿姨用拾荒找到的各色物件,搭建起一座自己的花园。(受访者供图)

重庆十八梯曾有一间特别的旅店,几张上下铺铁架床挤在窄小昏暗的房间里,每晚住宿费3元。一座由废弃物堆积成的、如艺术装置般五彩斑斓的花园,紧挨着旅店。

七旬老太太胡光荣是旅店的老板,她的鬓发已花白,瘦削的身板行动灵活,把自己收拾得清爽利索。正是拾荒的她,用被人遗弃的商业垃圾,在旅店旁砌起自己的“理想家园”。

第一次见面,纪录片导演潘志琪就与胡光荣很投缘。他告诉她,他想经常来这里看看,记录她的生活。她说,在这乱糟糟的地方,他要能吃得消,随时欢迎。

潘志琪刚认识她时,旅店的门还在花园外,过了两年,十八梯拆迁在即,门被封了,她只能在花园里利用另一个门进出。“她花园最顺利的时候应该是在2015年,到后面,那个地方就是一种很破败的感觉。”潘志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花园、旅店和人,于时代变迁中的浮沉,被记录在潘志琪的纪录片《胡阿姨的花园》里。影片起始的2012年,胡阿姨搭建自己的花园,大庇天下寒士。2016年,胡阿姨的旅店与花园所在的月台坝拆除重建,她没能找到新地方重新开张,花园消逝,她也就此搬进了小区楼房,与儿子同住。

旅店与花园,亦是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外化。“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状态,包括艺术创作者,包括我也是这样,它才可能支撑着你。我们在拍她的故事,会发现她的故事恰恰有些时候也是我们的故事。”拍着拍着,潘志琪与胡阿姨产生共鸣。

2024年6月,《胡阿姨的花园》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爵奖最佳纪录片。

胡阿姨与儿子少斌也在家中看了成片。银幕外的母子俩,望着同一房间里多年前的景象,让潘志琪有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受。少斌对妈妈说,你看,我那时候的房子多干净啊。如今,光是胡阿姨睡的上铺,就有一半地方被海豚玩偶一类的小玩意儿占据,房子里也堆积如山,充满胡阿姨捡拾的各种东西。

影片横跨了九年。让潘志琪印象尤深的是胡阿姨看片时的感慨,“小潘,你这些年东跑西跑,人看上去也憔悴了。”他想起纪录片前辈司徒兆敦说过,“纪录片就是一个生命陪伴另一个生命的时光”。

潘志琪记录下胡阿姨生活的变化,影片横跨了九年。(受访者供图)

潘志琪记录下胡阿姨生活的变化,影片横跨了九年。(受访者供图)

花是别人丢掉的,但她种下后又活了

胡阿姨原来是一名会计,因替人担保而背负了无法偿还的债务。她避走十八梯,决意靠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