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三重奏:青城,召城,云中城

呼和浩特绝不只是吃肉天堂或者赶去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各地大草原和风景名胜的中转站,这里农耕与草原文明的迭代碰撞与融合,须要拨开厚厚的历史之草,才得以窥见——

责任编辑:杨嘉敏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第六女和硕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亲王敦多布多尔济;雍正年间于归化城正北八里修建了号称“西出京城第一府”的固伦恪靖公主府,院落五重,殿堂三进,以大青山为屏,扎达盖河与艾不盖河环绕,以曾经占地600亩的规模成为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清代公主府邸。雍正元年被兄长雍正帝加封“固伦”的恪靖公主,自然只知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而不知蒙古语中“青色之城”音译而来的“呼和浩特”,这个今天网络上戏称念起来就像烫嘴的地名了。

青城,不只有青色

“青色之城”不只有青色——正是在多样甚至可称繁复的色彩谱系里,看似铁骨铮铮的青城,蕴藏了对文化的极大包容——鄂尔多斯大街两侧,宝尔汗佛塔与嘉庆年间初建的汉传佛教寺院观音寺两两相对;清真大寺与天主堂只隔一条路,两者距离不过300米。虽然2006年才建成的宝尔汗佛塔实在算不上古物,但据说其中供奉各类佛像2000余尊、擦擦(泥制小佛像、小佛塔)70多万个、《甘珠尔》大藏经1100多部;众多朝圣者和游人围绕的白色大塔高高耸立在浓蓝天色下,佛塔上的大眼睛,让人联想起尼泊尔著名的博达哈大佛塔。

呼和浩特宝尔汗佛塔、观音寺、大召寺,共同构成的城市天际线夜景。  视觉中国 图

呼和浩特宝尔汗佛塔、观音寺、大召寺,共同构成的城市天际线夜景。  视觉中国 图

相较崭新而洁白的宝尔汗佛塔,通体巧克力色的天主堂就堪称“老古董”了,1924年建成的这座砖石建筑看起来平凡无奇,却以高达30米的钟楼,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气派的正堂、庄重肃穆的气质,每每成为婚纱摄影师的必然选择。与天主堂隔街可望的清真大寺,色彩更可谓丰盛。

如今游览清真大寺,须从侧门一个大牌楼下进入。步入其中,礼拜堂、食堂、浴室,皆颇有生活气息。被各路游客占据的是正殿,殿门朝东,灰色主调的建筑上,门窗及装饰皆以网络上戏称的“Tiffany蓝”为主色——但其实细细观之,清真大寺的用色比Tiffany更带有蓝绿的深邃;三开拱门上方装饰以金色经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纹样,装饰布局工整对称、庄严肃穆,使这座可以容纳五百多人聚礼的建筑充满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又兼容中国传统彩绘艺术神韵。

许多人站在正殿前的“月台”上,不仅为了拍到正殿门楣上方阿拉伯文装饰的金绿牌匾,更为了拍下大寺东南侧高三十余米的宣礼塔——“望月楼”。这座1933年建成的六角攒尖顶高塔形如竹节,共分五层,下面四层使用砖砌,顶层为木构亭式顶;第三层正西面有汉文和阿拉伯文书写的“望月楼”;据说在塔内沿78级螺旋木梯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风貌可尽入眼底,足可以赏心悦目。

作为呼和浩特最早且最大的清真寺,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清真大寺,因其浓郁的“Tiffany蓝”、中式亭台楼阁与伊斯兰风格装饰,成为呼和浩特不可忽视的存在,在灰色主调的街道上独树一帜,“一切设施,木石、雕琢、丹雘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