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长萧条与1929大萧条:两次世界经济危机如何打开潘多拉魔盒
萧条时期的贸易战不仅严重削弱了全球贸易体系,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动因,更成为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管制的早期源头。
责任编辑:陈斌
从经济学比较优势定理可以系统论证国家间自由贸易的好处。但正如我们常常看到的,人们有很多理由来反对自由贸易,比如要保护民族工业,或者要保护国内幼稚产业。下面将为你展示的是,两次大范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如何打开贸易保护主义这个“潘多拉魔盒”的。
19世纪“长萧条”开启了“潘多拉魔盒”
贸易全球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常态,但是如果从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算起,也就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明朝万历年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就实施的严格的海禁政策虽然有所松动和放宽,但整体上与自由贸易还相去甚远。这也是中国在历史上,遗憾错过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大航海时代所开启的西方殖民浪潮,以及贸易网络的建立,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联系。这一过程从16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基本上可以从二战以后算起,一直持续到今天。今天的贸易全球化,已经不仅仅是贸易,还有资本流动、技术转移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融合。
贸易全球化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危机的问题,原来国际贸易不发达的时候,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大都是这个国家内部的事情,不会对其他国家带来显著影响。但是贸易全球化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常态。
说起经济危机,我们熟知的往往是“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范围跨越国界的经济危机,通常被认为是发生在1873年的“长萧条”(Long Depression)。
这场经济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873年9月的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导致了美国泽依-库克金融公司的破产,进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恐慌和信贷紧缩。这场危机主要是由于重工业部门的危机,特别是铁路建设泡沫的破裂,导致了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和大规模失业。
危机背后的直接原因,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当时19世纪中叶,欧美等国家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铁路建设热潮,导致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在这一时期,铁路建设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市场需求并没有跟上生产的步伐,导致了生产过剩。随着铁路建设的过度投机和投资泡沫的破裂,最终许多与铁路相关的企业破产,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
经济危机期间,铁路股票价格急剧下跌,铁路投资大幅减少,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在美国,铁路建设的停滞和铁路股票价格的暴跌,直接导致了铁路公司和工业界的资金困难,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场经济危机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影响,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受到重创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也遭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危机期间,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困境。例如,英国在面对失业问题时向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发放救济金,废除了自由贸易政策,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建立了帝国关税特惠制。而美国也经历了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失业潮,政府也不得不采取措施来稳定经济,同时也调整了其国际贸易政策,包括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因为当时阿根廷经济以初级产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