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道:古道如织,联通未来

“道”之一字,深奥至极,广博至极。

《尔雅》有言:“一达(注:通行方向)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道”字不仅意为行走的路途,更特指方向上的确定和唯一。因此《荀子》进一步解释为“循道而不贰”,将“道”字从具象的道路深化为哲学上的规律原理。

回溯千年历史,无数史诗传奇皆如沉沙入水,而镌刻于历史寸阴尺璧之上的,是吐故纳新,纳容万物的东方智慧,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在沟通交流中不断前进的大国之道。从先秦的开山凿石,到两汉的文明叩问;从唐宋元明的西行与远航,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大国之道联结着中华与万国,贯通了古时与今日,已然与未然。

上古之道,山河相连

《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在与炎帝世系斗争后,曾巡游天下,“披山通道”,这是关于中国早期道路修建的记载,揭示着道路的开辟对“天下一统”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古蜀道便承载着类似的意义:巍峨的秦岭一直横亘在关中与蜀地间,而至晚在商周时期,蜀道便被持续开发,“秦塞”被逐步打通,两大区域开始频繁交流,最终形成的蜀道“北四道南三道”,将中国西部连为一体,而以关西等地为主体的“大关中”区域也迅速崛起,成为秦帝国的根基所在。

及至秦志存统一之时,地方官员对道路的修建尤为重视,秦派遣至蜀地的太守李冰曾以火烧之法,于僰道开山,打通了四川宜宾与云南曲靖间的山石隔阻。秦一统六国后,这条通道被进一步开拓,被称为“五尺道”。这条狭窄的通道关联蜀滇两地,并令华夏与西南边陲外的地域交流成为可能。

宜宾市筠连镇犀牛村五尺道。

五尺道与古蜀道的开辟与拓宽,是大国统一时各地由道路而联结的缩影。秦修建云阳(陕西淳化附近)至九原(内蒙古包头附近)的直道,以加强北方边防;修建“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的大型驰道,将全国连为一体。这些道路经过汉代的修整延展,形成超过三万公里的道路总长,为“五里一邮,十里一亭”的邮传制度奠定基础。这些道路犹如神经纤维,令军报与政令消息得以迅速传达,而在此基础上,大国得以统一与崛起,并将目光投向更远方。

西汉凿空,文明相遇

西汉建元年间,年轻的张骞率领上百人,从长安出发向西而行,踏上了他那名垂千古的凿空之旅。在经过河西走廊时,他被匈奴扣留长达十年之久,却不失汉节,最终伺机逃脱。他带领部属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大宛和时为大月氏征服的大夏,又过葱岭,取道瓦罕走廊与青藏高原的羌中地区,却又不幸被匈奴俘虏,直至一年后匈奴内乱,才得以逃回长安。

虽然这次西行并没有达成说服大月氏女王联合西汉抗击匈奴的目标,却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重要一步,中国人第一次明确地知道,在河西走廊更西方的遥远地带,有大宛、大夏等璀璨文明的存在。这些被称为“地中海”的异域国度,将为西汉带来馥郁的香料与琳琅的宝石,也将为西汉带来足以抗击匈奴的重要作战工具——汗血宝马。而与之交换的,是中原文明精美的丝绸、瓷器,来自蜀地的筇竹、美酒与茶叶。

于是一条繁盛的商道依托绿洲与水源逐渐成形,而在丝路的交通枢纽帕米尔高原,其咽喉之地喀什,于一次次中西沟通中勃兴为商道都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玉之城”。

喀什古城风光。(视觉中国 / 图)

在张骞两次西行后,另一条重要道路也被提上了计划,汉武帝先后派出唐蒙、司马相如等官员前往蜀地,在五尺道的基础上修建了一条连通蜀地与身毒国(今印度)乃至西亚诸国的道路。而在东汉时期,这条名为“蜀身毒道”的对外交通要道终于建成,并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尺道所在的四川宜宾,至今仍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要冲之地。

唐宋商贸,物富汇通

当绝岭危峦与万里黄沙通过一条条道路产生联系,当文明古国以使者与商旅的千里足迹为纽带,丝路商业便蓬勃兴起,并在中国古代商业高速发展期——唐宋时期达到巅峰。

产自罗马的馥郁玫瑰、被誉为“黑黄金”的胡椒、营养丰富的蚕豆……无数新奇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国,其中尤为有趣者,是丝路上曾出现过的一种名为“酒杯藤”的西域植物。据《古今注》记载,酒杯藤的花朵形如酒杯,花心能存水,可酌酒而饮,花瓣上生有天然花纹,日光一照,花朵中的美酒晶莹剔透,更神奇的是,酒杯藤的果实有清香解酒的妙用,丝路附近的人们往往提酒在藤下“摘花酌酒”,再以果实解酒。

酒杯藤的趣闻,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对美酒的共同关注。李白有诗云,“胡姬压酒劝客尝”,在唐代,以粟特人为主的胡商成为了贩酒的主要力量,他们在长安城中售卖佳酿,并以胡旋舞等歌舞助兴,形塑着唐人饮酒风尚。虽然当垆卖酒的是“胡姬”,可售卖的酒却不限于“胡酒”,更有来自中国本土的佳酿。在蜀地,一种名为“重碧酒”的琼浆玉液于文人群体中名声远扬,杜甫曾在诗中提及饮用此酒的绝佳体验:“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在公元782年,重碧酒甚至俘获了唐德宗的心,他亲自下诏,将重碧酒作为官方专供酒,从此,重碧酒美名远播天下。

唐代重碧酒,便是如今中国名酒五粮液的前身。

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呼应的,是宋元明时期无比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因海上丝路而兴盛的宋元第一大港——泉州。自汉代伊始,海上丝绸之路便沟通着中国南部与东南亚、印度、欧洲诸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今泉州),常常停泊着“大海船百余艘,小船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泉州的街道上摩肩接踵,令这里成为那个时代的世界文化聚点。

远航的海路拉长了人们的视野,也将人类的命运连成一体,每一次贸易与出海,都深化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通,而共同繁荣的大国之道也得以绵延至今。

当代发展,重塑城市 

文化交融的古老道路,令古人的脚步逾越秦汉的万里关山,踏过丝路的绿洲黄沙,飞渡海上的恣肆波涛,挟起千年的浓郁酒香。而古时与现代、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国之道,则突破了蚀金销玉的时光限制,令海纳百川的文明从古至今生生不息。

我们走过宜宾、广元、喀什、泉州,城市讲述着古道上文明对话的古老故事,也呈现着长期文化交融下的当代和美新貌。

宜宾三江口。(视觉中国 / 图)

在广元翠云廊古蜀道,剑阁柏见证着古道上天人共生的传奇。在明代,剑州知州李璧“官民相禁剪伐”的规定,明晰了对古道树木的保护规则。而在当代,这些古树名木得到了更为细致的照顾,人们采用现代化的数字信息管理方式,将古树保护责任落实到人,令这些矗立千年的古柏得以长存。

在丝路枢纽——新疆喀什,古道的文化交流为这里带来了融西域与中原风俗为一体的独特气质,也令这里成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23年,喀什机场游客吞吐量超过335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走入这座玉石之城,品尝石榴与甜杏,在香料的浓郁芬芳中饮一杯美酒。

泉州的活态非遗,则是融合古今的写照。宋代的航标塔,与昼夜明亮的当代飞天迎宾城雕遥遥相望;妙音仙女铜像手中的南音乐器,似乎正奏出活态非遗的乐音,萦绕在这座现代都市上空。 

如果说广元以古柏映照生态保护,喀什以异域风情展现着文化共生,泉州以活态非遗奏响了古今交融,那么千年酒都宜宾便是以酒为媒,以美酒这一超越国别的共同语言,征服世界的味蕾,中华文化的魅力也随之遍传寰宇。

回溯古道,追往知前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重走大国古道,便是重新梳理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经济合作的历史,从中提取自古延续至今的对外交流之道。站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金色十年新起点,以脚步丈量大国之道,亲身体验中国对外交流的成果与细节,这是一种实践,也必将带来认知上的升级。

不忘来时路,方能向远行。古老的道路将区域连为国家,又将中国与世界联结为命运共同体。只有踏上这条绵延古今的大国之道,回溯上下千年的经验智慧,方能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初心与深意。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