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打破头想进高校,但大学教师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光鲜

一些青年教师焦虑的源头,在于想成为“帽子人才”,或者需要有“大树”罩着。而依靠“大树”,也意味着部分学术自主权的让渡。

那些既不追求“帽子”,也不依靠“大树”的教师,也面临职称晋升、经费等各种压力。

责任编辑:辛省志

暑假来临,网络上照例又会有一波羡慕大学教师的帖子。

不少人以为大学教师不用坐班,还有寒暑假,轻松自在。还有的教师为了鼓励研究生“出活”,就给他们规划了一条发表论文、进高校任教的“金光大道”。的确,很多青年人打破头想进高校。但总体上,如今大学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一些青年教师焦虑的源头,在于想成为“帽子人才”(拥有学术头衔)。于是,他们一方面逼着自己和研究生拼命地做研究、“憋大招”,企图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他们被动或者主动地参加学术界的“社交”活动,比如频繁外出开会“混个脸熟”、到外单位给专家“汇报工作”、请外单位专家过来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组织学术会议。

学术界有一些隐蔽的利益交换。比如,有的人担任国际期刊编辑,收到某些同行的稿件,能给予“VIP处理”,就是把稿子送给同行的朋友或者友好的审稿人审稿。编辑甚至在审稿人建议“枪毙稿件”之后,还是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