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矿却不算采矿权,村集体的金饭碗为何捧丢了?
村矿是当地最好的石灰石资源,“都知道这是块唐僧肉”。
资产评估的对象为村矿相关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所有权及前期治理费用的市场价值,唯独不包含采矿权。
令村民愤怒的是,中研新材不仅拿走了村矿采矿权,还赚得了治理期间卖矿石的收益。
发自:内蒙古赤峰
责任编辑:冯叶
“原先是从金饭碗里淘点米;后来淘不着米了,就捧着金饭碗瞅着;现在金饭碗都要捧丢了。”65岁的上烧锅村村民成亮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成亮个子不高,戴着顶鸭舌帽,他早年搬过矿石,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加精壮。
成亮口中的“金饭碗”,是一座位于上烧锅村的石灰石矿,当地人称之为村矿。1998年,村矿作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成立,所有权属于全体村民。
上烧锅村,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下辖的行政村。旗,是内蒙古特有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喀喇沁是蒙古语,意思是“守卫者”。
上天似乎也对这个地方格外青睐。喀喇沁旗矿产资源丰富,多达23种,其中石灰石储量最大,达9328万吨。石灰石是生产钢材、玻璃及水泥的原材料。
靠着这座矿山,上烧锅村建起了学校、拖拉机站、村政府办公地等,也养活了数千村民。
成亮33岁那年上山搬矿,37岁时靠赊账买下人生第一台拖拉机。卖苦力、搞运输、开加工厂,一度是上烧锅村男性共同的生活轨迹,女性则大多去加工厂打工。
数位当地矿业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乡里有十余家矿企,村矿是唯一一个集体企业,同时拥有最好的矿产资源,“都知道这是块唐僧肉”。
2019年一场环保督察后,村民得知村矿要被一家央企整合,后者计划在当地投资7亿元。
然而,4年时间过去,村矿转让协议签了好几版,最核心的采矿权却始终未作评估。一家民企还赚得了环境治理期间卖矿石的收益。
村里来了个大央企
上烧锅村不算小,但以山地为主,人均耕地只有两亩半。约3000人口、1100余户家庭分散居住在起伏的山丘间,按姓氏形成不同的自然营(村落)。
村民杜振华阅历丰富,在村里颇有威望,如今88岁的他仍能骑着摩托车驰骋乡间。他把助听器的音量调高,大声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1966年前后,他曾举家迁往黑龙江,那时的上烧锅村根本吃不饱,“一人一年三百来斤口粮”。
在外漂泊15年后,杜振华全家又搬回上烧锅村。当时村矿已开,杜振华连赊带借一万多元,为刚成年不久的大儿子购置了一台28马力的拖拉机,靠运输石头养活一家六口。
这辆拖拉机一度是营里唯一一台交通工具,“谁家儿媳妇生孩子,都得我们这辆28拉着上赤峰”。
“别看那个时候运费贱,但油也贱,钱还硬。”一年后,杜振华便还清了欠款。之后的二十余年里,杜振华家族向下游延伸,开了多家石灰厂。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村矿开发管理粗放,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开采断断续续。直到2017年,村矿复工,算是重新步入正轨。
但是没过两年,内蒙古对赤峰市进行生态环保督察。2019年年末,督察组发现乡里的石灰石企业存在布局不合理、开采不规范、未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问题,需要整改,村矿便是其一。
上烧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晓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喀喇沁旗政府为乡里十余家矿企统一制定了治理方案,总预算约25亿元。其中,村矿治理预算5.7亿元,但村里无法负担如此高昂的治理费用。如不治理,村矿将被关停。
之后,旗政府将十余家矿企划分为4个整合片区。治理与整合是两回事,整合意味着,村矿将会易主。
郭晓东称,旗政府和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新建材研究院)有战略合作协议,便让后者承担村矿和相邻几家小型矿企的治理、整合工作。
新建材研究院注册地位于杭州,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下称中建材研究总院)全资控股。后者是新中国第一家建材科研机构,由央企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