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20周年影像特刊:时代的肖像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一切从一张曼玉的照片开始。论摄影,那张照片算不得佳作,甚至有些凌乱,看得出是急切中抓拍的,来不及构图,也谈不上景深,背景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前景里的女人甚至有点模糊。她身穿白色背心牛仔裤,身形瘦削,头发也乱乱的,但眼神和笑容摄人,她在朝谁招手?
那是戛纳电影节,记者见面会上。她没有盛装礼服,却极度自信。那一年她凭电影《清洁》,成为戛纳历史上第二位全票通过的影后,而她一身便服,笑容满面,骑着单车就去赴宴了——那是2004年的张曼玉。
在那之后,我们无数次复盘这张照片,每一次都是相同的慨叹:当时的我们,初生牛犊,真敢啊!这么乱七八糟的照片,就敢往封面上端!比比那些高端大气的国际百年大刊吧,比比那些精心拍摄、每一道光线都精妙绝伦的封面大片吧——但那就是2004年的我们,那就是骑着单车刚出发时的《南方人物周刊》,一样没有盛装华服,但毫不影响她眼里带着光芒和自信,轻轻松松就上路了,而且,迎着风骑得如此生动。
整整20年过去了,在那之后,一期又一期,我们拿出了近八百个封面,有的是比第一个封面更美的、更酷的、制作更精的、流传更广的、更重磅的、更独家的……但出发时的初心无可取代。
曾经的新闻,都会成为未来的历史,而在历史的经纬底色里,是人。这份志在新闻与人文的刊物,在最初的创刊词中写道:“历史是由一个个的人物传记书写而成的。记录他们,便是记录历史,记录人物,便是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
20年的光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回视这份厚厚的底稿,依然被这些人物眼中的光芒所打动——我们不仅仅为历史留下了“底稿”,我们也同时为历史留下了“底片”——这也是我们在纪念《南方人物周刊》创刊20周年之时推出影像特刊的深意所在。相由心生,人的外在容貌,会折射出其精神风骨,而人物精神风貌的总和,必然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品格。
曾经有人类学家用图形大数据做过一项有趣的归纳,他们把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照片在电脑里逐层堆叠,无数的脸汇聚在一起,相似之处不断叠合、深化,最后呈现出同一张脸,这便是这一人群最典型、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容貌。这种图像的通约术,也像一种哲学寓言。可以通约的又何止是外在容貌?当我们叠加无数人的命运,寻找最大公约数,我们就得以见证乃至预言了吾国吾民的命运;当我们记录无数人的悲欢与努力,以求真和向善之心,探讨共同的内在根源,我们就复刻乃至赋形了吾国吾民的深层价值观。
20年来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帧图像,都像是一份切片。当它独立存在时,它只是无数样本中的一份,涓流中的一滴。而时间,怀着无尽的耐心,最终会让这些样本层层叠加,成为数据通约的洪流。40年前,我们开始在这里读懂中国,20年前,我们学着从他人身上读到自己。这是时间的果实,也是许许多多新闻人以涓滴之流奔向大海、献给未来的馈赠。
所以,读吧!此刻文字消隐,时空折叠,肖像沉默不语,如同无字之书,却有直击人心的魔力。无数个他们被定格的容颜,构成了时代的肖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