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各地区、各行业均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气候目标不仅呼吁能源结构的变革,更要求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低碳技术与行业的发展。目前,学界和业界对于“双碳”目标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已经开展讨论。
从2021年起,新增长故事专题针对地方与行业经济转型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尝试挖掘双碳目标下的低碳转型以及发展逻辑,找寻转型促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总结已有模式,分析成功经验,期待为行业推动提供参考与借鉴。
从2021年起,新增长故事专题针对地方与行业经济转型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尝试挖掘双碳目标下的低碳转型以及发展逻辑,找寻转型促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总结已有模式,分析成功经验,期待为行业推动提供参考与借鉴。
新增长故事
-
押注氢能,静待破局
尽管氢能投资热情似火,但受制于成本、储运等制约因素,目前氢能减排的应用多为示范项目,距大规模产业化还有很长路要走。 按照现在绿氢的价格,企业利用绿氢生产直接还原铁还不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尽管如此,中国钢铁企业还是积极探索并建立了十余个试点示范,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预计要到2035年左右迎来绿氢冶金的规模化发展,较之前要到2040年的预测有所提前。 -
面对极端天气,这个小行动有大意义
-
一个村庄就是一座发电厂,71户村民的光伏实验
-
寻找绿电交易动力
绿电交易量快速增长之下,不同市场主体参与绿电交易的内生动力仍然较弱。目前,绿电交易以大型企业和外贸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仍是绿电交易的“旁观者”。 如果绿电能抵扣CCER,无疑将大大增强企业购买绿电的动力,但“电碳联动”,看起来水到渠成,实则难点多多。首先需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属性到底是什么,还需解决重复计算的问题。 为最大化不同省份间绿电交易价值,电力市场相关机制或将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显示,相较于未提升区域省份协调的情景,建成全国市场可减少6%-12%的运营成本,并减少2%-10%的二氧化碳排放。 -
破题碳交易低迷困局:百亿碳市场,万亿路漫漫
一个有效的碳市场,总量控制和充分交易,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控制总量,而无法健全交易机制、实现充足的市场流动性,那么碳市场只走了一半。” “碳市场最怕的是没有稳定的政策预期。企业也好,未来进场的其他机构也好,让所有人对规则的可持续性变化有预期,才会对市场有信心,有意愿交易。” 《碳市场金融属性的发展与完善》课题研究建议,在短期内丰富交易产品类型,推动将金融机构、非控排企业纳入碳配额交易主体;在中期内着力发展碳金融市场,引入拍卖机制和做市商机制,分类分级开展碳金融产品尤其是碳期货等;在长期内从交易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持续完善碳金融市场,尤其是完善碳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 -
双碳热浪下的发展新动能
“双碳”不单纯是一个环保理念,这个关键词带来的变革,更描绘了中国未来几十年新增长故事的底层逻辑。双碳将促使整个社会发生系统性变革,既为各地带来发展机遇,也在倒逼地方下定决心,解决随之而来的挑战。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 -
科技互联网企业的碳中和突围与生意
国内科技互联网企业除了让自身实现碳中和,也希望用数字化技术改写高碳行业的基因,找到新的增长点。一切还充满挑战和变化。 -
求解“双碳”之路的十个难题
-
能源大省的“双面碳中和”之路
广东和山西,是观察“双碳时代”的两个绝佳样本,二者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两省呈现的“双面碳中和”之路,可为全国镜鉴。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15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