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落幕?儿慈会事件对公益界的启示
儿慈会千万善款被卷事件初步处理结果已尘埃落定,但对整个公益行业造成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儿慈会作为行业筹款“优等生”,9958作为“明星项目”,此次问题的爆发体现出公益界即将面对的行政监管、社会信任、互联网募捐等的新挑战和风险。只有回归初心,守住底线,才能化危为机,更好迎接公益行业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钟金秀
经过了9个月的调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千万善款被卷事件的官方定性以及初步处理结果终于尘埃落定。最终,以相关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基金会停止活动三个月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作为一个节点。事件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对于公益领域以及所有从业人员的冲击却才刚刚开始。除了基于法律法规方面一系列专家学者的解读与分析之外,由此产生的对更多公益机构以及工作在行业一线的人员,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冲击是异常巨大的,公益行业在社会大众眼中的形象和事件发生之前相比一落千丈,我们甚至可以将之比作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明星机构失信,激起行业千层浪
其实无论哪个行业也无论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必然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件事本身并无讨论价值。但值得关注的是儿慈会不同于其他机构的“独特属性”,而就是这一属性对于当下公益行业,从业人员以及整个社会环境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笔者对这一事件尤其关注的原因,它也在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公益从业者一个必须要面对的事实,公益行业浮躁和野蛮生长的时代,落幕了。
首先,长期以来,儿慈会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公益组织,更是慈善行业成功运营的典范,以及无数公益机构和从业者的学习榜样。曾几何时,儿慈会几乎拿遍所有慈善相关的奖项,是新闻媒体,主管部门,甚至学界专家心中绝对的“优等生”(相关成就至今在儿慈会的官网上仍然有据可查)。而笔者本人也曾在过往各种讲述筹款的课堂上邀请儿慈会的管理人员做过关于互联网筹款方面的经验分享,毕竟在这一领域,如果儿慈会说自己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然而,这一切却因为一件又一件真相的曝光而变得让人无语。这对于那些曾经在各种场合上认真学习过儿慈会经验的业内人士一定会感到迷茫和困惑,而由此造成几乎是整个行业心理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其次,公益机构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不是成功的项目或者受益的人群,更不会是筹集善款的数字,而是来自社会各界的信任以及对其机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即人们常说的公信力。一个明星级公益机构被认定严重失信,它所造成的恶果以及波及的范围要远比一家普通公司广泛得多。儿慈会的事件直接影响的领域就包括大病救助、儿童扶助、个人捐款、公益传播、志愿者招募、互联网公益甚至平台配捐行为等,也包括相关管理规范和实施把握的尺度等等,甚至整个公益行业和公募基金会的社会形象都会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虽然这波浪潮今天还远没有完全“拍岸”。
此外,也许我们还能隐约记得公益行业之前持续数年的徐永光、康晓光两位老师关于公益组织定位与发展方向的“二光之争”,其中涉及公益组织是否应该向商业机构靠拢以及是否以市场为导向,以筹款数字论成败等等的讨论,或又会被再度提起。显然,那些曾经一切为了筹款的机构经营理念将会被彻底颠覆。然而,善款从哪里来?公益机构在当下信任缺失的状态下如何生存下去?我们如何有效地吸引更多社会精英投身于这个行业并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作为行业主体的众多公益组织,尤其是中小型机构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以及稳定的社会支持等,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会变得更加没有方向感。
当然,一直以来公益组织和无数行业同仁一直在努力向世人证明公益行业存在的价值,并竭尽全力尝试恢复社会各界对公益机构和从业者的信心,互联网募捐平台每年参与人数和筹款金额的稳步增长,也彰显出这些汗水和努力的价值;而儿慈会事件的出现,足以让众多社会人士对公益事业的热情降到冰点,这对于在公众心中经历过复苏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公益行业必然造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伤害。
无法回避的新挑战、新风险
事实上,儿慈会事件所造成的更多严重或不严重的影响还有很多,这些都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来,作为公益界的从业者我们注定无法回避。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即将到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去严肃地面对。
首先,儿慈会9958项目作为曾经备受瞩目的公益明星项目,曾经向无数各界人士分享过成功的项目运行及管理经验,这其中也包括理论界和学界的专家,新闻媒体甚至监管部门的管理者;所以此次问题爆发之后,需要反思的并不仅仅是儿慈会和公益行业从业人员,也一定包括上级的行政管理部门。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管部门在政策把握、行政监管和项目审计等方面一定会更加严格和谨慎。在具体操作上也一定会宁缺毋滥。这对于当下公益组织并不乐观的经营氛围,以及各项制度亟待更新的大环境来说,真的不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
其次,公益事业能够生存和发展,注定离不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信任,特别是企业界,作为超过年度善款来源50%以上的捐款方,其实最在意就是各种负面新闻对企业声誉和品牌的干扰,杜绝风险一定是第一原则。虽然这次事件到目前为止暂时还没有爆出直接受到影响的企业和品牌,但是对于更多企业来说,未来在与公益机构合作乃至善款捐赠等方面,决策上必然会更加慎重小心。
第三,客观来说,近几年公益事业的成长以及个体捐款数量的增长,与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崛起密不可分,大家通过互联网寻找到了支持公益项目和受助人群最快速最便捷的捐赠方式,这也直接导致了个人捐款在整体善款比例上的逐年增加。作为互联网筹款标杆的儿慈会,以连续数年募集数亿的成绩,一直是这个领域之中的翘楚所在。而今天9958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不仅会让大众对互联网筹款这一具体的筹款模式产生怀疑,甚至对于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自身对公益项目的核查系统和管理水平,以及争议最大的配捐比例等等更加怀疑。
当然,挑战也不止这些,这里也包括国字头公募基金会与背后的指导机构的特权问题,募集善款数额与受助人群使用比例的问题,以及基金会内部管理机制、管理水平以及志愿者招募与管理上的各类问题等等,远非上述区区数条可以涵盖,但这些却都是未来我们很难回避甚至可以说迟早会遇到的状况。
叩问内心,探寻出路
作为公益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又该如何化危为机?
首先,也许真的到了需要问问我们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我们当初为什么要投身于这样一个行业?当我们热血沸腾地追逐善款数字KPI的时候,我们所在机构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我们是不是还记得?我们的行业之所以存在,它的理由又是什么?难道是创造利润吗?而如果不是,社会认可我们的专业度和职业精神又在哪里呢?
其次,即便我们的初心和想法都是光明磊落无可指摘的,但我们的能力(无论是个人的能力还是机构的能力)又能做到多少呢?超过自己机构运作管理能力制定目标,一年一年水涨船高,即便实现了超过了,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很多未能预见的问题,这对于完全建立在公众信任的基础之上,几乎没有容错空间的公益组织来说,各种沽名钓誉,好大喜功和铤而走险,都有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灭顶之灾。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儿慈会每一年度水涨船高的善款额与内部无法匹配的管理系统之间的矛盾,就是一次最好的警醒。
第三,红线意识。除了法律法规的底线绝对不可逾越之外,我们也应该对我们所处的公益行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在一个信任代表一切的行业中,任何有可能引起危机的冒险都是完全不值得的,也是任何一家公益机构都无法承受的,这与这家机构曾经获得过多少荣誉拿过多少个奖项一点关系没有。这条线也许并不在某个具体条文规定之下明确写出,但我们作为从业者,心里却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万不可越雷池一步。
最后,信心。在笔者看来这大概算是这次公益行业的危机中唯一尚能令人欣慰的部分。公益行业是当今社会各个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仍然处于蓝海的行业之一,政策逐步完善,人才需要培养,竞争并不充分,而需求又无处不在,那么在这样一起重大的行业危机之后,行业的状况又如何呢?显然,海变得愈发蓝了,它期待着更加自信更有耐心的水手们可以屹立潮头畅游大海。
如果我们把这次事件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回望过去,可能我们仍然还会隐约回忆起儿慈会年度筹款动员大会上励志的口号声,各个慈善奖颁奖礼上闪耀的奖杯和红毯,各大权威透明指数发布时的激动人心,以及各位理论专家们评点项目时的铿锵有力……当然随着民政部对儿慈会事件的重拳出击,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浮躁的喧闹的时代,终于落幕了。
但我们不会为此感伤,因为一个公益行业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它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
• (作者匡冀南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智库专家)
校对:赵立宇